1)第两百五十章 汉人不得为奴_大明天启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朱由校欣慰地看着这些大明高官,心里充满了成就感。现在他们不再是满嘴仁义道德,而是把大明的利益放在了第一位,为了对付并不是真心归顺的察哈尔汗时,也愿意将道德暂时放下,先做一些准备。但如果自己在察哈尔汗没有撕毁协议时宣布要对付蒙古人,那么这些人一定会跳出来反对。

  这才是朱由校心目中的大明人,有操守,即使是对敌人,也不愿意用谎言欺骗,但又不妨碍用一些小手段来防患于未然。在敌人没有公然作反或者有明显的作对举动时,还是按照双方的协议来行事。

  防人之心不可无,害人之心不可有。若是察哈尔汗真心地投降,献出传国玉玺,安心地在草原放牧,那自己并不会吝啬于区区赏赐,也会愿意和他永远和平下去。但既然其动机本就不纯,那准备好反制的手段当然是必须的。

  朱由校深知,如果自己仅仅将超过这个时代的知识带过来,那也许会在一段时间内让大明处于领先地位,但在自己离开这个世界后呢?而且他觉得中国落后于欧美,其实并不是科技,而是思想。所以最重要的是要从思想上,慢慢地改变国人。而改变官员们的想法,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因为他终究只是一个人,他的圣旨也需要官员们的协助才能够落到实处。

  一个月后,察哈尔部将临近长城的适宜耕种的土地全部让了出来,同时将原本土地上的汉民一起当做奴隶交给了明军。这些汉民除了农民,还有大量的匠户,本来察哈尔人是不愿意将匠户交出去的,但是卢象升直接言明,如果蒙古人手中还有一个汉人奴隶,那么所有的交易全部取消,大明皇帝有令,汉人不可以为奴。

  当然,大明也考虑到了蒙古人自己不能制造很多日用品的情况,所以扩大了马市供应的商品的种类。象铁锅之类的物品大量供应,并且保证以后一直供应,反正铁锅都是用的生铁,蒙古人也没办法把它们变成武器,还能够高价处理掉国内质量不太好的铁块,换来大量的牛羊之类的牲畜,那又何乐而不为呢。

  从蒙古人那里要来的汉人,全部成为农场的农民。国内制造的高质量的农具,配合牛马等牲畜,加上国内研究出来的种地方法,还有国内已经很成熟的管理模式,可以预见在很短的时间内,这会成为一个最靠近蒙古的大粮仓。

  以此事为契机,皇帝颁布了圣旨:所有汉人都不可以成为奴隶,便是自愿也不行。大明立国之初,明太祖便下过改奴为良的诏令,一时国内奴隶数量大大减少。但自明中叶以来,蓄奴的风气又慢慢地兴盛起来。

  这些人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奴隶,而是以家仆,僮仆的形式而存在的。锦衣卫报上来的资料显示,如今有些地方家奴数

  请收藏:https://m.lrxs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