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70章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_满级考古大师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70章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有的人觉得盛世应该是向外扩张的时期,有的人则觉得盛世应该专注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衡量一个时期是不是盛世,显然是需要从多维度来判断的。

  军事实力、国家收入、百姓民生、社会阶级、百业发展……

  但是,被誉为是华夏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盛世:文景之治,却是从来没有被质疑过的。

  是写入了历史课本中,被不断宣扬的大盛世!

  在书本上,文景之治被誉为是中华文明迈入帝国时代后的第一个盛世,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一个伟大时代。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也都曾经写过很多向往或者赞美文景之治的文章。

  认为当时的社会比较安定,百姓也富裕了起来。

  到景帝后期时,国家的粮仓装满了粮食,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以至于穿钱的绳子都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了。

  史料也曾记载,汉文帝减省租赋、减轻徭役、德厚载天地,利泽施四海。

  文帝去世后百姓嚎哭不已,大臣也都为失去了这样一位仁爱德高的皇帝而悲伤。

  在那个庙号还没有烂大街,大部分皇帝都无法获得庙号的时代,这位开创西汉盛世的皇帝,也获得了难得的“太宗”庙号。

  不管是从史料上,还是从考古领域发掘出来的西汉初期贵族墓葬,都可以看得出文景时期确实是社会经济相当发达,精美之物层出不穷。

  然而,凤凰山十号墓出土的竹简,却将一群从古至今一直都被忽视的群体真实的生活,展现了出来。

  百姓!

  古往今来,百姓才是支撑一切英雄豪杰、枭雄霸主、世族门阀、士大夫们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根基。

  但是,在史书上,关于百姓们的记载却十分寥寥。

  盛世之时,不过一句“百姓富足”便将他们代表和概括了。

  乱世灾年,记于史上,也不过是一句“关中大旱,饥民相食”而已。

  百姓从来不会是史书上的主角。

  可是他们却是真正组成了整个华夏文明的基石!

  踏出荆州文保中心的时候,陈翰的脑子里一片茫然。

  到底史书上记载的百姓安居乐业是真,还是这凤凰山10号墓中出土的竹简记载是真?

  或者说,10号墓出土的竹简中,这些生活困苦贫穷的百姓,生活水平在古代已经算的上是幸福了?

  毕竟,虽然劳役重了点,税多了点,田产少了点,但是至少他们还能活下去,没有战争,没有乱政,没有荒唐的皇帝,不至于饥民相食?

  贫民,总比灾民,难民强些吧?

  没由来的,陈翰就想到了张养浩的那首《山坡羊潼关怀古》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在封建时期,就算是所谓的大治之世、盛世,对于底层的百姓来说,也就只是从活不下去,变的勉

  请收藏:https://m.lrxs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