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366章 马桥文化_满级考古大师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来的痕迹都不一样。

  哪怕只是一点土层颜色的不同,使用材质的不同,就已经完全够让考古学家们,还原出其原本的样子了。

  不过,这必须得是专业的土质结构学,田野考古学的顶尖专家们,才能够弄清楚的。

  也就是孔建文、李教授他们才能拿着方铲,在剖面上研究,划线。

  陈翰和庄云鹏他们,更多是在干另一件事。

  整理试发倔时挖出来的遗迹。

  是的,作为一条五千年前的大坝,在挖探沟的过程中,难免是会挖出来一些时间较早期,叠压在大坝上方的遗迹。

  十米长,四米宽的探沟,虽然发现的遗迹数量有限,种类较单一,包括灰坑、灰沟及少量柱洞,分属良渚文化、马桥文化时期和唐代,未见周代、宋代文化遗迹。

  但是良渚文化和马桥文化时期的遗迹,可以说每一个都很重要。

  良渚文化遗迹,仅发现一条灰沟,编号为T1G3。

  灰沟位于探沟T1西端,叠压于第6层下。

  毕竟良渚文化的时候,这条大坝都还在使用呢,通常也不可能在大坝的位置上还能有啥平民百姓居住之类的,所以遗迹就这么一个。

  而且这个遗迹还打破坝体了,可能是良渚比较偏晚期的遗迹,当时这条大坝可能是废弃了或者不再被重视了,才有人在上面活动。

  不过这个遗迹的出土遗物较少,陈翰和庄云鹏清理了半天,也就清理出了石耘田器、鱼鳍形夹砂红陶鼎足、侧扁状夹砂红陶鼎足、夹砂灰陶实足、盉足等。

  所谓的“某某足”就是字面上的意思,只有一个鼎或者盉的“足”碎片,而非能够拼凑出完整的陶器。

  不负责的猜测,或许当年这条大坝在某一个时期,曾经被良渚的人当成垃圾场了。

  破碎损坏,摔成了碎片的陶器,就都被扔到了这里来。

  垃圾回收站了属于是。

  倒是林雅和其他几位社科院考古所的同事们,发现了数量较多的马桥文化遗迹。

  马桥文化的遗迹大多都是在第五层,有的时候会打破第六层。

  出土的遗物中,有大量的陶片。

  什么菱形纹泥质黄陶片、素面夹砂灰黑陶片和硬陶片啦,夹砂红陶或黑衣绳纹陶片以及席纹、弦纹或素面硬陶片等等。

  这些陶片大致来看,能辨别出来的大部分都是陶罐。

  看的出来,马桥文化虽然时间上,要比良渚文化晚的多,大约是夏商时期的文化。

  诞生其陶器的发展上,显然是要单调的多,基本上使用的陶器多以陶罐为主。

  七八个马桥文化的遗迹,出土的陶片都是陶罐的一部分。

  而良渚的遗迹只有这么一个,却有鼎、盉、罐三种器物的陶片。

  不过,这个结论还没捂热乎呢,林雅就又先后发现了富有特色的陶鼎碎片和陶壶碎片,打破了这个猜想。

  马桥文化的陶器文化也没有想象中那么的落后。

  而且马桥文化遗迹不止出土了陶器碎片,而且还有数量相对较多,种类较丰富的石器出土。

  包括了斧、镞、刀、改制石器、磨石,以及原始的石料。

  陶器与石器都出土了,基本上就可以确定,良渚文明在灭亡之后,良渚古国所在的这块平原,经过了长达大约一千年的权力真空区后,就被从上海南下的马桥文化所占据了。

  请收藏:https://m.lrxs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