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361章 权利中心_满级考古大师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较高的手艺人。

  依山傍水的良渚古城,城市规划有点像明清BJ城,分为皇城、内城、外郭城。

  内城面积约三平方公里,有四个故宫那么大。

  中心的皇城宫殿区就是贵族居住的地方,外围是工匠居住。

  良渚古城水系发达,老百姓临水而居,木板制成的河岸考究漂亮,河岸两边分布着成排的房屋和临水码头。

  郭城之外,是一片片金灿灿的稻田,有无数农民在其中劳作、收获。

  良渚人会往河里倒垃圾,河道里发现了大量生活用品,比如陶器、骨器,加工残剩的玉料。

  良渚文明有巨大社会动员能力,古城外围巨大防洪堤坝只花了几年就建成!

  从挖出来人骨来看,当时良渚和现代人长像相同。

  老百姓一般穿麻布衣服,贵族穿丝绸(技术手段发现)!

  良渚人吃的食物品种很多,除了稻子,植物类的发现有菱角、薏米、野猕猴桃、野葡萄、甜瓜、橡子、野柿子、莲藕莲子等等。肉类有各种鱼(黑鱼鲫鱼为主)、鳖、猪、獐子等三四十种。

  当时中原还是落后地区。

  那个年代能拿的出手的,也只有良渚古国了!

  登高望远,站在山谷之上,俯瞰了一番良渚古城的构造之后,孔建文带领着陈翰等人,晃晃悠悠的终于是来到了良渚古城最核心的区域。

  莫角山台地。

  当人们安定的生活下来之后,社会阶级就会出现。

  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而社会阶级出现之后,就会有统治者,也就是王出现。

  王出现了,那良渚人就会开始规划,为自己的王,修建一座宫殿。

  放在现在看来,良渚古城宫殿区几乎完美契合之后人们对宫城的想象。

  这也是良渚古国是华夏文明的起源之一的重要证据!

  良渚古城拥有华夏最早的三重城市格局!

  在古城最外面是面积约800万平方米的外郭,向内是由城墙包围出的,近300万平方米的内城,再往中间才是约30万平方米的莫角山宫殿区。

  这种布局,几乎从五千年前的良渚古国时代,延续到了清朝!

  皇城、内城、外城这样的三重城市格局,也是华夏文明最夯实的城市规划结构!

  这彰显的是统治者被重重拱卫的地位!

  当然,除了要被重重拱卫,统治者还是高高在上的。

  就如同汉室的宫殿要处于整个长安地势最高的西南角龙首原上,这才能彰显皇帝的地位一般。

  宫殿区所在的莫角山,是一处由人工堆筑而起的高地。

  在一望无际的良渚平原上,这处人工堆筑起来的高地,已经是除了自然形成的山峰之外的最高地了。

  而在莫角山的顶部又堆筑起三个近“品”字形排列的台基。

  东侧的叫作“大莫角山”,西侧北部的叫作“小莫角山”,西侧南部的叫作“乌龟山”。

  堆筑高度由内而外逐次降低,显示出明显的等级差异。

  这三个台基上,都应分布有成排的房屋,除乌龟山台基表面因后期破坏严重而未有发现外,大、小莫角山上的房屋基址,均排列有序。

  而最大的宫殿,就位于大莫角山上。

  三个台基之间分布着近曲尺形的沙土广场,供皇家祭祀所用,占地面积达7万平方米,广场南部及东部也有排列有序的房屋基址。

  或许,这三个台基,分别就是王的住所,王夫人的住所,以及王储的住所!

  是整个良渚古国,权利的最中心!

  请收藏:https://m.lrxs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