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360章 鲧和禹是良渚后人?_满级考古大师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同时也埋下了危险的种子。兴于水的城池,同样饱受着水患的困扰。

  那时的天目山系是绝对的暴雨中心。每当夏季来临,充沛的雨水容易泛滥为汹涌的山洪,对地处下游平原的良渚古国形成直接的冲击。

  为了抵抗山洪的侵扰,天才的良渚人民创造性地打造了一个由11条坝体构成的水利系统。

  此时陈翰和孔建文他们所在的地方,其实就在良渚古城西北侧的群山之上,在“C”字山谷的端点位置。

  良渚的水利系统由谷口高坝、山前长堤和平原低坝三个部分组成。

  其中,谷口高坝共有六条,它们分布在良渚古城西北侧的山间,分为东、西两组,每组封堵一个谷口。

  平原低坝则位于谷口高坝南约5.5公里的平原孤丘之间,共有四条。

  山前长堤的部分主要是指塘山遗址,呈东西向,平面近曲尺形,中段有双重坝体结构。是水利系统中最大的单体工程。

  分成高、低两级的水坝与山前长堤互相配合,可以将大量的来水潴留在山谷和低地内。

  大致可以阻挡短期内870毫升的连续降水,这雨量,即使放到现在,也属于百年一遇的标准。

  可以说,良渚人五千年前做的水利工程,做的大坝河堤,哪怕是放到现代,也是一场非常不错的水利设计!

  根据水利专家对溢洪道位置的估计,整个水利系统在良渚古城北部和西北部,形成了面积约13平方千米的储水面,蓄水量可达约275万立方米。

  这是我国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体系,在良渚水利系统发现前,中国的水利史,一般从4000多年的大禹治水开始讲起。

  而良渚的水利系统,则把华夏民族与水的抗争,往前推进了1000年。

  这也是一部分学者将“良渚文明”与传说中的大禹联系在了一起。

  认为大禹可能是良渚的后裔。

  大约距今4200年左右,良渚古城所在的杭州盆地发生过很大的洪水。

  整个杭州盆地都被洪水淹没了,形成了有一米多厚的洪泛层,这个地区变得不适合人类生活,良渚古城从此就消失了。

  杭州地区成了泽国,一直到2000年后,战国时期才有人居住,这也是后来中原看到吴越两国还是短发文身的蛮荒之地原因。

  而在洪水之后,良渚幸存的遗民们,分为了两支,一支西迁陕西,一支北下广东。

  因为在这两地距今四千到三千多年的时期,都发现了玉琮这一良渚代表礼器。

  而大禹以及他的父亲鲧,就是来自中原以西的地方。

  禹幼年随父亲鲧东迁,来到中原。其父鲧被帝尧封于崇。

  后来帝尧时,中原洪水泛滥造成水患灾祸,百姓愁苦不堪。帝尧命令鲧治水。

  鲧受命治理洪水水患,鲧用障水法,也就是在岸边设置河堤。

  鲧的这种治水方法,恰恰和良渚文明建造大坝,设置河堤的水利工程思路都是一样的。

  都是想要用堵的方法,将大量的水滞留在水库之中。

  然而,良渚人要对付的是强降雨,这种类似修水库的河堤大坝方法,还能堵得住。

  鲧要面对的却是汹涌的黄河洪水,这种先辈口口相传的“治水方法”,当然是没办法解决黄河的。

  还别说。

  这种说法听起来还满符合逻辑的。

  毕竟现在从考古角度来看,良渚文明绝对是最早,也是华夏最先进的水利工程创造者。

  如果说在公元前五千年这个时间点,要给出一个“治水小能手”,那非良渚文明莫属。

  恰好,鲧所在的有崇氏,恰恰就是以善于治水闻名。

  说他们是良渚灭亡后西迁的后代,确实有那么几分说服性的!

  请收藏:https://m.lrxs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