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335章 文化层分期_满级考古大师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了线。

  实际上,不同的年代层,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土色的差距。

  越往上的土层,一般来说颜色越呈现出澹黄色。

  越往下的土层,则颜色会越暗。

  当然,这不绝对,有的地方土层的颜色也会不一样,毕竟有红土、黑土之分。

  不过靠着颜色不同来分辨文化层,绝对是没有错的,是文化层分辨最基础的方法。

  但是,如果文化层真的有这么好分,那就好了。

  实际上,到了第三层,情况就开始复杂了。

  “这第三层,目前定下的是宋代的层位。”谢达飞沉吟道:“月亮湾这边,从宋代到近现代之间,是没有什么人类活动痕迹的。”

  “哪怕近现代之后,这片区域也是一直都作为耕田使用的。”

  什么意思呢?

  就是宋代到清末这段时间,月亮湾这一块地方,是人迹罕至的荒野。

  有的人就会觉得,这不对啊!

  四川天府之国,宋朝之后一直都是华夏中原王朝重要的粮仓,人类活动是非常密集的,怎么这边会一片空白呢?

  嘿,还真是这样。

  古代人和现代人不一样,实际上哪怕明清这种人口很爆炸的年代,除去中原和江南地区,其他的地方人口密度都还是很低的。

  四川确实是天府之国,但是并不是每一块地方,都一直有人类活动,居住的。

  实际上一直到民国时期,四川人大多也是聚集在成都、重庆周边的。

  至于其他的市县,也就只围绕着城池而居住。

  虽然说广汉这个地方很早就有城池了,当年蜀汉的时候更是蜀汉重要的大城。

  但是三星堆月亮湾遗址这边,是一块远离广汉城区的地区,以前可能还是山林呢。

  至少在宋代到明清时期,一直都没有被开发。

  反倒是宋代有一层人类活动的文化层遗留。

  这说明月亮湾这块地方,在宋代的时候是曾经有人类密集活动的痕迹,或者是村落,也有可能是有城池。

  但是宋代以后就荒废了。

  可能和元末乱战有关吧。

  “而这宋代之下的第四层,就直接到商周时期了。”

  “不过这第四层的年代可能比较偏晚,最早不会早过十二桥文化时期。”

  谢达飞一边拿着手铲划线,一边和邓芯教导道。

  所谓的十二桥文化时期,是四川地区继三星堆文化之后,古蜀文明发展史上的又一次高峰。

  因为其发现于成都蜀都大道十二桥路,所以被命名为十二桥文化。

  十二桥文化是一个以十二桥路为中心的聚落遗址,为商代至西周(公元前1700-前771年)建筑遗址,沿故郫江及支流分布面积逾5万平方米。

  十二桥遗址,出土的陶纺轮上文字,与所谓“巴蜀文字”不同,与殷墟甲骨文字系统相接近。

  巴蜀文字是指铸刻在战国时代巴蜀铜器上的一些图像和符号。

  十二桥文化的文字,与巴蜀文化不同,这说明两者之间是没有联系的。

  也就是说,十二桥文化后来毁灭后,也并没有被春秋战国时期的蜀国继承。

  而目前研究来看,十二桥文化应该是在三星堆文明之后出现的。

  并且地理位置也从三星堆的广汉,迁移到了成都。

  根据目前的持续研究,国内大部分学者都倾向于认为,十二桥文化是三星堆文明的延续。

  而三星堆文化向十二桥文化转变,是有一个过渡期的,并且遗址点众多。

  过去一般将该阶段遗存归入十二桥文化,近年来又提出将其划归或部分划归三星堆文化的意见。

  在月亮湾这边,发现有“十二桥文化”时期的文化层分布,也再次说明了三星堆文明和十二桥文化之间,应该是有所联系!

  “而在这商周文化层下面,就是三星堆的分期了!”

  请收藏:https://m.lrxs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