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304章 皇帝制曰!_满级考古大师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多灾害”等均为史之未载的内容!

  可补《汉书》记载之缺失!

  而根据其中确定的刘贺死于“九月乙巳”,可以推测出,刘贺的准确死亡日期,即公元前59年的九月初八!

  当时使用的历法应该是武帝朝新造的“太初历”!

  诏书中还明确记述了刘贺去世后豫章太守廖为海昏侯国存灭的上书,“大鸿胪初上子充国疾死,复上子奉亲,复疾死是天绝之。”。

  “上”指得就是海昏侯,乃是一种尊称。

  而太守廖为的这份上书,大致意思就是刘贺死后,刘贺的儿子刘充国也因病死了,然后让刘贺的二儿子刘奉亲继位,结果刘奉亲又病死了,这是上天要让海昏侯国绝祀!

  这段公文内容,可与《汉书·武五子传》的内容相印证!

  这再次证明,《汉书》中记载的,关于海昏侯去世后的历史,是准确无误的!

  而结合“国除诏书”下发到豫章郡的时间“十月甲申(十七)”,也可推算由刘贺及其两个儿子刘充国、刘奉亲的去世,到海昏侯国除国的时间间隔前后不到四十天。

  也就是说,从刘贺去世,到他两个儿子去世,再到西汉中央得知消息,决定除掉海昏侯国,一共只花了不到四十天!

  在西汉那个公元前的时代,从南昌到西安,两地那么远,却能在四十天里迅速完成这一切。

  嗯,是应该夸汉宣帝的行政速度很快呢,还是阴暗的猜测,这一切的背后是有推手的呢?

  这个念头只在陈翰的脑子里闪过了一瞬间,就被他压了下去。

  继续看这份除国诏书。

  通过诏书的内容,可以发现。

  其中一枚木牍上的文字为“愿下公卿博士议制曰下丞相博士中二千石臣吉、臣望之、臣昌臣……”。

  这里的“制”代表皇帝,“制曰下某官”是皇帝批示的一种程式。

  木牍的大致意思是:汉宣帝下诏书给丞相和博士等中二千石、二千石的高官,要求召开公卿会议讨论海昏侯国除国事宜。

  其中的“吉”“望之”,估计分别是汉宣帝时期“麒麟阁十一功臣”中的丞相丙吉和御史大夫萧望之。

  都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贤臣。

  亲眼目睹一块记载了这几位贤臣和汉宣帝具体施政方略的木牍,陈翰顿然有一种,穿越了时空,看到这几位贤臣明君的感觉。

  这种感觉非常奇特,让人忍不住浑身颤栗!

  文字,跨越了两千年的信息载体,却能够让人感受到两千年前古人的所思所想。

  这感觉太神奇了!

  汉代郡国并行,诸侯国众多,其中不乏因各种原因被除国者。

  《汉书·武帝纪》中曾记载“列侯坐献黄金酎祭宗庙不如法夺爵者百六人”。

  元鼎五年九月,汉武帝下诏将百余位诸侯直接除国,并不需要奏议。

  但是海昏侯国的除国,显然有很大不同。

  不仅经过了群臣奏议,还要百官列名同意!

  这说明,诏书内容不仅涉及了当时朝廷的大部分高官,还隐含了汉宣帝的政治权谋,是宣帝一朝政治生态的实况体现。

  从诏书上可以看得出来,汉宣帝比起他的爷爷汉武帝,在施政上,是没有那么大权独揽的,也没有那么唯我独尊。

  更多时候,他都是与大臣们商量着办事,而不是直接自己做决定。

  这,与《汉书》中记载的,汉宣帝的为人,以及其靠着仁治中兴,乃至带着西汉走到了巅峰的行为,是一致的!

  汉宣帝,确实是一位贤明的君主!

  请收藏:https://m.lrxs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