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77章 热爱删改先贤著作的儒家_满级考古大师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的传播中,被人修改了,弱化了老子学说中的刚强之意,强化了老子的“无为”“不争”的论调。

  这无疑是一种削弱老子学说的做法,显然是在一些道统之争后的结果。

  甚至有可能就是儒家的一些学者,故意如此改的,让儒学的传播能更加坚固。

  毕竟老子自己都“不争”“无为”了,那你学老子学说的人,还好意思和儒家争吗?

  其中,改的最为过分的,是《道德经》通行本第十四章的: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在马王堆汉墓帛书本中,这句却是:

  “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别看只是改了一个字,但是整段话的含义,完全变了。

  这便是典型的一字之差谬之千里。

  通行本中强调遵循古法来治理当下,也就是古人常说的“祖宗之法不可易”,而通常的“祖宗之法”都是指周礼。

  而老子,却是认为,当下的社会,自然要寻求当下的法度来治理,要以今之道,以御今之有。

  可以看出,这古本和今本之间,完全是两个不同的理念了。

  众所周知,孔子的志向,是复兴所谓的三代之制,恢复井田制度。

  简单的说,孔子这人是非常崇古的,觉得祖先做的一切决定,制定的一切制度都是正确的,后人都不应该改动,而是应该恢复古制。

  这也是后来儒家最重要的一个理念。

  这才有所谓的“祖宗之法不可易”,才会自汉代之后,历来朝代都再难出现如战国时的变法之时。

  要说战国变法是因为乱战的原因。

  那南北朝时期、五代十国、乃至两宋的时候,各国面临的威胁就不大吗?

  甚至面临的威胁,比战国时期还要严重!

  但是当时把持朝政的儒家,却从来没有想过变法,更没有想过革新,依旧是抱着老一套,哪怕死都无所谓。

  可见,儒家对所谓的“传统制度”的维护有多执念。

  而老子自然是不吃这一套的,但是老子早就死了,后来人自然可以随便删改他的着作。

  当时把持着华夏“道统”的儒家,自然是掌握了学术解释权。

  然后他们就将老子的学说,也整的符合儒家理念了。

  诸如此类的情况,在短短五千多言的《道德经》中,可还有很多的,都是改了一个字,然后意思就南辕北辙了。

  而两种版本,哪种可信度更高?

  那无疑是古版了。

  马王堆汉墓帛书就出于三号墓,而三号墓的墓主人是利苍之子利豨,死于汉文帝12年(公元前168年)。

  从老子到利豨,间隔了300余年,因此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道德经》,可视为最为接近原版的版本之一。

  并且其中被修改的地方,也很容易能看得出来,就是后来的儒家故意改的,将其改成更符合儒家理念的着作。

  这种行为到底是好是坏,不去评价。

  但是这让原本的着作文字失去了的行为,肯定是不好的。

  至少对现代人研究古人学说和理念,会有很大的误导性。

  现在,海昏侯墓也出土了一系列书籍,怎么能不让考古人员激动。

  海昏侯去世的时间,也就是汉宣帝的时候。

  当时虽然已经罢黜百家了,但是百家学说也还没到绝迹的时候,儒家肯定也还来不及将百家学说都删改掉。

  显然,这座墓中出土的古籍,无疑也是十分接近原版、正版的,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

  请收藏:https://m.lrxs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