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05章 有些原始的丧葬文化_满级考古大师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这说明,至少他没有被拿来做啥吐蕃法器。”

  一般来说,藏人比较爱用颅骨和胫骨、股骨制作法器,不太常用手臂上的骨骼来做法器。

  主要是因为腿上的骨骼更长,更粗,更适合制作法器。

  这位人殉的下肢健全,至少可以说明他生前还是没经历过这种残忍的事情。

  这可能也和这座墓是吐谷浑部落的墓,而非吐蕃人的墓有关吧。

  吐谷浑虽然也非汉人,是鲜卑族的一支。

  但是至少鲜卑族是有过汉化经验的,当年南北朝时的北魏国,就是鲜卑族的拓跋部落建立的国家。

  当时鲜卑人就接受了汉文化的熏陶,算是从游牧民族,变成了半游牧半耕种的民族。

  到北魏后期,进入中原的鲜卑人,基本已经全面汉化了。

  而吐谷浑人,虽然和拓跋部落不是同一支,但是在过去的几百年里,或多或少也是受到了汉文化影响的。

  至少不会再玩游牧民族和高原民族那种血腥的人骨法器、酒器了。

  当然,除了这一处人殉和殉马坑之外,在地面上其他祭祀建筑附近勘查的考古队员,也很快就发现了两处祭祀用的殉牲坑。

  一处是K4,位于墓园外北侧,其西南角南距祭祀建筑F2的西北角米,显然是用于祭祀的一个祭祀坑。

  这个坑开口距离地表深处只有米,平面呈现长方形,东西长米、南北宽1米、深1米,坑壁为生土。

  显然就是就地挖,然后就地埋的一个祭祀坑。

  这应该是墓主人下葬后,后来的吐谷浑人为其进行祭祀时,新挖的殉葬坑。

  坑内发现大量动物骨骼,多为肢解后分层放入坑内,经初步辨认,主要有骆驼、马、狗、山羊、鹿、鸡等。

  这说明,此时的吐谷浑人,或者说吐蕃国,在祭祀文化上,和中原较原始的商周时期的祭司文化是很相似的。

  当时中原已经是唐代了,唐朝倡导薄葬薄祭,一般祭司的时候已经很现代很像,就是摆供桌,送上三牲,在祠堂之类的场所祭祀。

  祭祀完成后,这些贡品都还会拿回去吃,不浪费。

  但是吐谷浑和吐蕃,却还保留着较为原始的祭司文化,和华夏先民们一样,进行大祭祀,直接挖个祭司坑,将祭祀用的牲畜埋进去,供地底的先祖享用。

  除此之外,在墓圹东南隅的填土内,还发现了另一个通道连接着的殉牲坑。

  这个殉牲坑因为经挨着墓圹,所以很难避免盗墓贼的盗扰。

  在这个殉牲坑的附近,足足有四个盗洞,最近的一个盗洞,直接打到了殉牲坑上方。

  可能是盗墓的人判断错误了位置,将殉葬坑当成了墓室,直接垂直打下来。

  因为这个殉牲坑就在墓圹外,大抵应该是墓主人送入墓室封墓后,进行的第一次祭祀所留下的殉牲坑。

  在这场祭祀结束后,才会将墓道封填上。

  殉牲坑顶部南北向并排铺有棚木,这也是举行过一场祭祀的重要佐证。

  不过,由于盗扰破坏,只残存长短不一的10根棚木了,大致可以看出,原来应该是架在殉牲坑上方,用作是支撑上方泥土,防止塌陷。

  而这座殉牲坑再往下,便是墓门所在的位置了。

  找到了墓门,这代表着这座屡遭盗扰的大墓,对现场的考古工作者们,敞开了胸怀。

  请收藏:https://m.lrxs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