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76章 奢侈的玉殓葬_满级考古大师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原钉嵌在椁板上的6个大铜铺首的位置,可以大致推断出棺椁的长宽尺寸。

  虽然是一棺一椁,但是棺椁非常大,整体差不多有四米宽,米长。

  棺与椁之间同样差不多有两米的间隔,并且其中塞满了随葬品。

  外椁宽两米,放置有包括车饰在内的众多明器。

  内棺同样也宽两米,肉眼可见的,比较显眼的是一片片的玉璧,似乎是覆盖在了墓主人尸体上方。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头箱,里面同样放了很多随葬品。

  其中有一个高足玉杯非常显眼,应是放置墓主人生前常用的生活用品。

  棺与椁内布列整齐的随葬品之间,留有大约20厘米的一个空缺区域,将棺与椁隔开了。

  很明显,这原先应该是棺椁之间的壁板。

  虽然棺椁已经基本朽坏了,但是还有一些残存的漆皮可见。

  大家清理棺椁的第一步,就是先提取这些漆皮。

  这些漆皮外黑内红,不过只剩下了十余片而已,却已经可以让考古人员们确定,这口棺椁原先打造出来的时候,应该是外刷黑漆,内刷红漆的。

  符合西汉初期的流行风格。

  除此之外,最大的那块漆皮,大概有巴掌大小,漆皮本身是黑漆底,但是上有用绿、黄、朱三色绘制的流云纹图案。

  这说明棺椁原本应该是画有彩绘纹饰的。

  虽然现在已经没办法看到这具棺椁的样子了。

  但是可以想象的出来,在刚打造出来时,这幅棺椁应该会非常漂亮。

  同样是一棺一椁,但是这位南越王的棺椁,可比遂先生的棺椁上档次的多,精美程度更是没办法比。

  而棺椁内的情况,更是错综复杂。

  整个棺椁,大致可以分为外椁、头箱、足箱、内棺四个部分。

  其中最显眼的就是内棺的位置。

  因为棺椁全部都腐朽了的原因,不需要开棺,大家就能看清楚内棺的情况。

  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数片非常大的玉璧。

  这些玉璧雕刻的非常精美,堆放在内棺之中。

  李教授笑着调侃道:“玉衣已经塌下压至扁平了,与其说是玉衣,倒不如说是一张玉席了。”

  “这下文物修复人员有的忙了。”

  金缕玉衣,在出土的时候,自然不可能像博物馆里那样,还能保持着一个“人”的形状。

  实际上大部分金缕玉衣,出土时早就散落一片,不成形状了。

  中间的“金缕”更是早就全部断裂了,无法继续维持衣服的形状。

  每一件金缕玉衣,都需要文物修复人员,一片一片的重新“缝”起来,才能还原出原本的样子。

  对于这点,大家心里是早有准备了。

  所以当看到内棺里平铺着的数百块玉片,倒是也没啥失落的情绪。

  “玉衣的上面,从腹部至腿部,排列有序的铺置有10块玉壁,四块大玉壁居中纵列,两块大玉壁分置左右,成十字形,四角各置一小玉壁。”

  陈翰指着玉衣上叠放着的一堆玉璧,神情十分感慨。

  内棺中,数量最多的东西,就是玉了。

  不只是因为金缕玉衣散落成了一堆玉片。

  还因为内棺中放置了非常多玉璧。

  除了这叠放在墓主人身上用于覆面的玉璧之外,还有几十枚玉璧,和多个玉璜,散落在内棺之中。

  可以这么说,整个内棺就是一个用玉打造的世界。

  放入逝者口中的玉琀、握在手中的玉握,盖在脸上的玉覆面,身上穿着的玉衣,头部、胸部、胯部和左右胳膊处均覆玉璧,头、胸部周边铺满玉璧!

  这一整套葬殓玉饰,共同组成了,西汉时期最推崇的一种葬制。

  玉殓葬!

  之所以有如此奢华的葬制,皆因为汉人认为,玉能够使人肉身不腐,灵魂永存!

  请收藏:https://m.lrxs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