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71章 帝印·封泥_满级考古大师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是不同的。”

  “五石这一词,最早是被记录在《史记》中的。”

  “《史记·仓公传》:齐王侍医遂病,自练五石服之……。”

  “又论曰:‘中热不溲者,不可服五石。”

  “而具体配料,最早见于史料的,是东晋时期葛洪所述的丹砂、雄黄、白矾、曾青、慈石。”

  “隋代名医巢元方则认为是钟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赤石。”

  “这种石药,在西汉早期就已经出现了,史记清楚的纪录了,汉武帝招募方士,烧炼金石制作石药服用。”

  “或许西耳室里出土的这五石,是最早期的五石散配方。”

  “实际上,当时应该还没有五石散的叫法,就叫做石药,或者五石。”

  傅谱挑了下眉毛,不置可否的点了点头,也不继续在这个问题上纠结了,而是转移话题道:

  “除了这些矿物之外,在矿物旁边,还有乳香、葫芦、种实、羚羊角,以及一些已经分辨不出来的药材一堆。”

  “可能这个区域,是专门用来放置墓主人所使用的药材吧。”

  在心里,傅谱其实还是认为李教授和陈翰的看法,是正确的。

  看看和这些矿物放在一起的都是啥东西,心里就有数了。

  他挥了挥手,又拉着孔建文和李教授,走到了西耳室内的一个塑料盆旁边。

  这个塑料盆当然不是随葬品,公元前能制造出塑料盆,那已经不是未解之谜,而是颠覆世界了。

  “来来来,你们看看。”

  “这九个封泥,是我们在发掘清理过程中,整理出来的。”

  “有的是在器物内发现的,或者在器物旁边,有的则是掉到地面上了。”

  傅谱指着塑料盆里放着的九个泥巴团,笑盈盈的示意李教授他们拿起来看看。

  封泥,这玩意好理解。

  就是用来封口的。

  以前用竹简的时候,竹简卷成一团,怎么能保持这个蜷缩的形状呢?

  最方便的方法,就是糊上一块泥,然后将泥烤干,这样就能起到封口的作用了。

  用处和现在的胶水差不多。

  一旦封泥被破坏了,那就代表东西被人打开过了,算是一种提醒防盗的手段。

  一开始是用在传递军令上的。

  当然,封泥发展到后面,基本上是无物不封。

  军令、竹简、盒子、箱子……

  只要是有需要封口的,都可以用上封泥。

  而在封泥上,基本上都会盖上主人的印章,表示此物是谁谁谁的。

  印章,是了解墓主人名字最直接,也最方便的方法!

  西耳室发现的这些封泥,并没有被破坏。

  只是因为长时间没有动,泥巴干硬后,整块自然脱落下来了。

  所以封泥都还保持着印下时的状。

  见傅谱如此热情的让大家参观封泥,李教授和孔建文眼神立马亮了起来。

  西耳室内的封泥,上面盖的印章,显然是墓主人的印章啊!

  李教授立马伸手,小心翼翼的拿起了一块封泥,翻过来,将印面朝向了自己。

  印章盖下的痕迹,哪怕过了两千多年,却依旧非常的清晰。

  两个清晰的篆书文字,出现在了围观的社科院考古所众人眼里。

  陈翰与李教授几乎是异口同声的念了出来。

  “帝印。”

  没有多耽搁,李教授立马放下了这枚封泥,又拿起了一枚。

  “还是帝印二字。”

  放下,再拿起一块。

  这回出现在封泥上的章印,终于不再是两个字了。

  一个圆形的章印,中间印着一个硕大的单字篆书。

  陈翰皱了皱眉头,与李教授对视了一眼。

  “眜?”

  请收藏:https://m.lrxs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