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57章 锦瑟无端五十弦_满级考古大师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雨,以介我稷黍,以谷我土女。”

  这是见于古籍最早的记载,说明瑟至少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

  到了先秦时期,便极为盛行,汉代亦流行很广,南北朝时常用于相和歌伴奏,唐时应用也颇多。

  只是古瑟至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失传了。

  唐宋以来文献所载和历代宫廷所用的瑟,与古瑟在形制、张弦、调弦法诸方面已有较大的差异,是后人按照先人典籍,然后再仿制出来的。

  先秦时期的瑟乐谱,也更是已经失传了。

  甚至唐宋时期的后世瑟乐谱,到现代也同样失传了。

  现有的瑟谱,只有明清时期,以及少数宋末到元初时还保存下来的古谱。

  现代人,已经永远无法知道,在先秦到秦汉时期,这段中华礼乐文化最巅峰的时候,被贵族列侯,乃至帝王将相们喜爱的“琴瑟和鸣”,到底是个什么样的音乐了。

  《周礼·乐器图》记载:“雅瑟二十三弦,颂瑟二十五弦。”

  周、汉时期的古瑟,考古发掘中多有发现,弦数二十三至二十五弦不等,以二十五弦居多。

  通过考古发掘基本可以作证,《周礼·乐器图》的记载是准确的。

  自宗周到唐宋,瑟都是一种有二十五弦的弹奏乐器,与只有五弦、七弦和十弦的古琴不同。

  至于为什么李商隐会写下那句经典的“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是因为汉代有一典故,说瑟原本是有五十弦的。

  但是少昊的儿子太帝,在命素女奏五十弦瑟的时候,由于太过悲哀,太帝禁而不能止,所以把她的瑟分为两半成二十五弦瑟。

  从此之后,就以“五十弦瑟”来代指悲伤的音乐。

  周到西汉时期,在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中,都用瑟伴奏唱歌。

  特别是西汉,瑟和琴基本上统治了各种宴会,成为了宴会演奏的主力乐器。

  只是很可惜,这把南越国的瑟,木胎已经万全腐朽了,仅存部分漆木残片,和四件完整的铜瑟枘。

  枘,柱也。

  这玩意是用来固定瑟的瑟弦的。

  类比现代西方的小提琴或者吉他,就是琴头缠绕琴弦,固定琴弦的一个配件。

  不过瑟枘可不像小提琴吉他那样,就只是一个小小的钮。

  这玩意很大。

  陈翰拿在手中的铜瑟枘,通体鎏金.呈现博山状。

  此瑟枘以卷云纹为座,卷云上山峦矗立,云山之间有龙、熊、狮、野猪等嬉戏于山峦中。

  最上还雕刻了一只猴子,蹲在山峰上。

  在猴子旁边,还有二龙,屈体昂首向上,一龙口张开,一龙口紧闭,山侧有二虎一熊,奔跑于山腰间。

  山腰旁有一只野猪,正从山洞中钻出半个身体。

  可以说,这样一个瑟枘,就是一座浓缩的小山,将整座山的景象,都融入到了这么一个铜器之上。

  堪称精美绝伦!

  瑟枘下,还留有用于系弦的方轴。

  轴上缠有多层的瑟弦痕迹,中空,内存朽木。

  瑟柄上也有丝绢痕迹,可以看的出来,下葬时整个瑟应该是用丝绸包裹着的。

  只可惜,丝绸以及被包裹的瑟,都已经腐朽了。

  只剩下这铜做的瑟枘还存在。

  这仅存的四个瑟枘,通高只有八厘米,底径也不过厘米而已,却将一座山浓缩刻在了上面。

  陈翰在观赏的时候,简直惊为天人!

  实在是太漂亮了!

  请收藏:https://m.lrxs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