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48章 守墓的武士,守门的车夫_满级考古大师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蚀了个干净。

  不过,凭借牌饰、铜镜和带钩这三样器物组合。

  陈翰也大概猜出来了,这个人殉的身份。

  他应该是作为守卫宫殿的武士,所以才会被放在墓道斜坡尽头,承担守卫墓道的职责。

  南越国居然还在用人殉。

  这个发现让全体考古工作者们,都有些感到不适。

  春秋时期,乃至更早的时候,流行人殉也就算了,那个时候所有贵族都这么干,只能说时代就是那样的。

  可是到了西汉时期,内陆的西汉天子、诸侯王、列侯,乃至其他贵族们,都已经摒弃了有违人道的人殉制度,以陶俑代之。

  偏居一偶的南越国,居然还在用人殉,这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而且,还不只是只有一个人殉!

  墓门前,是一个长四米多点,宽2-米的竖坑。

  这便是外藏椁了。

  椁内东侧靠南处是放置殉人棺具的地方,南北长约、宽约1米。

  棺具人架全朽无痕,仅存1对鎏金铜牌饰。

  从出土位置看,这应该也是纳于棺内的随葬物。

  在椁室之南,即殉人棺具位置的南端,也发现一些漆器的朽痕,大部分都成了一团黑漆漆的木渣,只有一件耳杯还算是可以辨认的出。

  同样,这个外藏椁的椁木也全腐朽了,仅在坑底三条横列枕木沟中留有灰白色的板灰痕迹。

  椁内除东侧靠南置殉人棺具外,其余位置全被随葬器物所布满。

  随葬器物分置两层,下层有17个大陶瓮,被分在了左右两边摆放。

  而在两堆陶瓮之间,留有一块南北长约米的空余地方。

  原来这里可能置有木车模型,很可惜,同样也已经腐朽不存了。

  至于为什么说可能有一个木车模型,是因为就在这位置的上面,放有一个盛盖弓帽的长方形木箱。

  这个木箱搁在南北两堆大陶瓮之上,运气很好,还没完全腐朽,还留了个底板可以拖住里面的物品。

  木箱内放有两组铜盖弓帽,南面一组9个,北面一组31个。

  此外,在北面横向排列的陶瓮之中,还残存一块木板,这块木板上也放了4枚铁码钉。

  据此得知,这里还放有一个盛器物的木箱。

  而且这个箱子可能是装仪仗饰的,因为就在这位置之下有9根仪仗饰,掉落在陶瓮上。

  仪仗的木身已朽,顶端的碗形镯饰有的坠入陶瓮内,有的散落在瓮旁。

  仗尾的铜套,则成堆的掉落在椁内的西北角处。

  盖弓帽,是古代车盖上的一种零件,用来固定车盖的。

  仪仗饰,顾名思义,就是贵族,通常至少得是列侯以上级别,在乘坐马车出行时,用来彰显身份的仪仗用器。

  就像是明清时期,一些高官在出行的时候,都要让仆人在马车前举着一堆木牌和旗帜。

  上头写着“XXX按察使”“XXX侯”“XXX伯”之类代表身份的文字,

  请收藏:https://m.lrxs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