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03章 楚系文字 (求订阅!)_满级考古大师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编钟,都会在钟体上刻录铭文,而且刻录的内容一般信息量都还很大!

  没几步路的功夫,陈翰就跟张健波来到了文物存放室。

  现在已经是晚上八点多了,但是文物存放室内还灯火通明,李教授和孔建文带着几位夏商周和秦汉研究室的研究员,全都聚在了房间中央的桌子旁。

  三个编钟,被他们围在中间,不断的被打量。

  陈翰连忙也凑了过去,打量了起来。

  这三个编钟的形制大致相同,都是甬钟,钟体皆为扁圆如合瓦,有棱,上细下粗,外观看起来和博物馆里展出的那些编钟差不多

  器身上均饰浮雕繁密细小蟠螭纹,感觉如果用手摸的话,肯定会很棘手。

  三个编钟的尺寸不同,最大的那个大小估计得是最小的三四倍。

  “小陈,来啦?”

  注意到陈翰的孔建文,挥挥手将他喊了过来,向他介绍道:“这三个编钟,刚从M1号墓的沙土堆里清理出来。”

  “刚才已经测量过了,最大的这个1号编钟通高112厘米,2号高48厘米,3号23厘米。”

  “2号编钟残破的厉害,实在是有些可惜了,如果能从沙土堆里找到编钟破损的碎片,也许还能修复。”

  “不过重要的是这1号编钟!”

  “1号编钟钟体的正、背面钲部,正面左右鼓、背面左右鼓部上都铸有铭文。”

  “全钟一共有金文字数169个!”

  “李教授初步辨认,应该是大篆。”

  “一会尽快拓印下来,我们一起研究研究,看看这铭文上记载了什么内容。”

  孔建文的神色有些激动和兴奋,有一种探索秘密的感觉。

  金文,指的是铸造在殷商与周朝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

  是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铜器上铭文字体的总称。

  而大篆,则是一种流行于西周晚期,上承甲骨文,下启秦代小篆的文字。

  也正是因为流传书迹多刻于钟鼎之上,所以大体较甲骨文更能保存书写原迹,具有古朴之风格。

  不过,大篆并非是一种在周代全国统一的文字。

  不同时期,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字体差异都蛮大的。

  特别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因列国割据,各国的大篆都形成了地域特色。

  不能说完全不一样,但是确实差别也不小。

  不然秦始皇后来也不会为了这个专门搞书同文,弄出了秦篆(小篆)。

  “大篆啊,M1号墓是曾侯墓,那应该是使用的楚篆?”

  陈翰皱了皱眉头,在和几位研究员打了个招呼后,便凑近看向了1号编钟鼓面上的铭文。

  果不其然,1号编钟上的铭文形体修长,笔划细而首尾如一。

  看起来整齐美观,笔势圆转流畅。

  从形体上看,与中原一脉相承的甲骨文-篆文体系大致相似,但是又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西周时期的楚篆,与中原诸国的大篆还没有多大区别。

  直到春秋末期至战国中期,楚国才在篆书的基础上,附加鸟形装饰,演化出了和中原文字差异较大的鸟篆、虫书。

  1号编钟上的铭文,只是在形体上偏向楚篆的修长风。

  倒是没有将文字线条的表现形式,转换成装饰性的鸟形、虫形和鱼形等动物纹饰。

  只是,就算是大篆,也有点超出陈翰的知识范围了。

  他的技能点,是点到小篆上的啊

  小篆是从秦国文字上演化而来的。

  因为是秦国一统了天下,所以在汉字发展史上,秦系文字代表了汉字发展的主流,六国文字仅代表了支流。

  所以,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字可以分为两系,即秦系文字和六国文字。

  M1号墓里的编钟铭文,显然是属于六国文字体系,而且还是六国文字体系中,独在南方发展的楚国文字

  精通小篆的陈翰,面对这169个楚国大篆,也有些手足无措。

  请收藏:https://m.lrxs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