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七十五章:造纸工坊_大秦:开局成为墨家钜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情理的体现。

  另一方面,法理、情理是相悖冲突的。

  情理产生于大众,是大众情感的集中体现,法理是法学家经过冷静、理性思考而创造出来的符合法律逻辑的理论结晶。

  它不是一般的理论,而是符合社会整体利益的学说,因此,法理有时超越情理,与情理相悖离,法不容情,法理与情理冲突在所难免。

  因此,当法理与情理出现矛盾时,官府要以法理为基础、以情理为补充的理念,将法律规定与公众意见、公众要求准确结合,寻找到最佳适用法律规范,实现公平、正义的最大化。

  君权的主体是公室,执法权的主体是执政大臣,司法权的主体是将来以墨家弟子为基础成立的监察机构,等边三角形是最稳定的结构,三者互相制衡,体系才能更加的稳固。

  “江先生?”嬴虔轻声呼唤了一下,江寒才回过神来。

  “造纸是因为竹简用起来很不方便。”江寒笑着吐槽道。

  这是造纸的第二个原因,江寒在齐国临淄时,曾见过处一竹简工坊。

  其制作过程,首先要选择上等的青竹,然后削成长方形的竹片,再用火烘烤一片片的青竹,以便书写和干燥防虫。

  烘烤之时,本来新鲜湿润的青竹片,被烤得冒出了水珠,像出汗一样,这道烘烤青竹的工序就叫做“汗青”。

  随后再用麻绳编缀起来。就可以用来书写,此物经久不坏,而木牍的制作更简单,但无论是阅读、运输还是保存,都很不方便。

  这时代读书可是种体力活。好学的士大夫出门都是将简册整车整车的拉,所以才有学富五车的说法。

  田午作为齐国国君,一日翻阅一石公文都是常事,虽然比起后世秦始皇的一日百石算不了什么,却也是一个体力活。

  秦献公也每日穿梭于书山中,处理完公文后,常常头昏眼花,手脚酸痛。

  习惯了后世快速阅读和书写的江寒,对在竹卷上缓慢的笔削速度十分抓狂,之前没有闲工夫来折腾,只能强迫自己适应。

  现如今他回到了墨家总院,人手工匠也齐全,当然会造纸来方便自己,顺便作为一种秦国特产售往各国创收。

  “不方便?”众人皆是一头雾水,狐疑的看着江寒。

  《尚书·多士》言:“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意思是殷商的先人,就已经有了竹简做的书册,自古以来皆是如此,他们并没有觉到有何不方便。

  众人没有后世的书写体验,自然认为竹简是最好的工具,嬴虔认为应该在竹木比较多的地方建一个制作竹简的工坊,而不是耗费人力物力来研制这种不知可否使用的“麻纸”。

  江寒看着面前的众人不解的神色,笑着招呼众人在空地的竹席上坐下。

  “我听说过一句话,叫镂于金石,琢于盘盂,书于竹帛,传遗后世子孙者知之

  请收藏:https://m.lrxs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