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三章:流民帅_晋末征途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梓潼,自古有“五谷皆宜之乡,林蚕丰茂之里”的美称,因东倚梓林,西枕潼水而得名。

  元康八年,雍、凉二州大灾,谷物颗粒无收,饿殍遍野,两地饥民为求活命不得不外出乞食,其中一大部分灾民进入了蜀地。

  因灾民众多,朝廷下旨命梓潼郡划地安置。

  先是在梓潼县的西北地区设置乌连县安置流民,后又割梓潼县的西北之地,设置万安县供流民乞活。

  如此之下,梓潼郡也便领有梓潼、涪城、武连、万安、汉德、晋寿、剑阁、白水等八县,成为梁州治下所辖最多的郡府。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自古以来,无论帝王家如何崛起与消亡,唯有天下的百姓是在用他们卑贱的生命,来接受着朝代的更替,承受了苦中之苦。

  逃离家园,四处乞活的人被称之为流民。这些人或贫或富,或孤苦伶仃,或举族苟活。

  无论是怎样的人与家族,在战祸与天灾的面前都微小的如同蝼蚁,远离是他们唯一能做的,活下来也是他们最大的渴望。

  流民当中的大部分人都是衣不遮体,朝不保夕,甚至还要忍受着伤病的折磨,他们选择聚在了一起。

  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有力量抗争,才有力量抢来活命的谷物,才有活下来的希望。

  李特,原本是流民中的一员。

  他与李庠、李骧、李流等一众族中兄弟,随着数万流民进入了蜀地益州。

  李特是军伍出身,善骑射搏杀。

  他的性情沉稳豁达,处事机敏果断,流民队伍中凡有事,大家都愿与他商议。

  在流亡途中,他曾多次领人击退掠食者,且对行进队伍中的老弱病患加以照顾。

  故此,李特深得人心,被大家推举为主事之人,又称流民帅。

  经过几番征杀与收编,李特带着部下终于在蜀地站稳了脚跟。

  随后,李特得到了益州牧赵廞的赏识,命其为督将,并助其扩大了兵力,增强了武备。

  流民终究是外来之人,又因流民缺钱少粮,经常行那强盗之事。自流民入蜀后,蜀人深受其害,皆视他们为虎狼之辈。

  民众的看法尚且如此,蜀地的官衙内也是尤为忌惮与焦虑。面对日益壮大的流民力量,益州刺史罗尚察觉到了危险。

  他知道,这股力量已然达到了动摇自己的根基,祸乱巴蜀的程度。

  随着朝廷流民迁出令的到来,益州刺史罗尚开始了逐杀李特军的行动。

  在与李特所率领的流民军展开了数十次的厮杀后,双方最终在郫水相持,各自安营扎寨,延绵七百余里。

  ★★★

  蚕婆山,位于梓潼县城西约两里处,其势险峻,层林冠盖,山路难行。

  虽说难行,但此山却是进出县城的唯一途径,屏峰隘口也正建在这一通道的重要位置。

  此刻,隘口城墙上的火把皆燃,守备的军卒们都警觉地

  请收藏:https://m.lrxs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