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百八十四章 义务兵之利,首在缅北_我真是大昏君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冗兵、冗官,还有冗费,在历史上的王朝中,都是极大的弊端。其中,尤以宋朝最为严重。

  但皇帝这几年来推出实行的政策,却令人有所担忧。

  官吏的数量肯定是多了,军队在扩充,但取消卫所制、世兵制后,总体数量还看不出明显的增长。

  至于冗费,官员俸?涨了,军饷按时发放了,老百姓的赋税也在减免,财政支出的增长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但支出增长的另一方面,则是财政收入的增加。促海贸、设榷关、增商税、开银行……

  这还不算以皇家名义开办的玻璃厂、镜子坊、香水、肥皂等工厂作坊,毕竟那是皇帝凭本事儿赚的,是内帑,是私房钱。

  其实,很多人已经琢磨明白了。以前的财政窘迫,最主要的原因是官员的贪渎和商人士绅的偷漏隐冒。

  该收的收不上来,该缴税的不缴。钱是不缺的,可都进了个人腰包里,穷的只是国家和朝廷。

  而皇帝正是看到了这个弊病,也狠下心来下刀子,贪官劣绅猛收拾,才使财政能够支撑国事的正常运转。

  击败建奴,光复辽东,平定奢安叛贼,助贼的土司也全部剿灭,南北两场大战都取得胜利,老百姓的赋税却没有增加,不得不令人惊讶钦服。

  而皇帝提出了义务兵役制,可见其对财政有着很强的信心。

  要知道,尽管义务兵的军饷要比常备兵少一些,可依据大明人口的基数,全国实行的话,总体数量也是相当地惊人。

  毛文龙决定请示朝廷在辽东试行,也是看到了这一点。朝廷有钱,既能招兵,又能在新占地方屯垦建设,岂不是两全其美。

  因为,随着辽东建设的深入和拓展,头一两年的以工代赈对于百姓还有吸引力。可随着他们安居下来,生活有着,显然是不愿再为了那点赈济而离家赴远。

  而且,毛文龙也知道义务兵役制的好处,对大明帝国日后的安全和拓土开疆展、有百利而无一害。

  对于适龄青年来说,不过是两年的服役;对于军队,则是兵员轮换,常备军队的更新,保持官兵群体的年轻力壮;对于国家来说,则意味着储备兵员,意味着在危急时刻能迅速招集百万千万的军队。

  在皇帝看来,几百万,甚至是上千万装备齐全的军队,将使大明成为毫无争议的世界第一强国。

  大明的人口现在肯定超过一亿,几十年后将是两亿、三亿,甚至是四亿。占到世界总人口的一半左右,武器装备不落后,思想不保守、麻木、懦弱,试问还有什么能阻止大明征服的洪流?

  土地不够了,去抢;粮食不够了,去抢;金银缺了,去抢……

  皇帝就是这样的思想,借助于至高无上的皇权,拼命地把大明打造成他心目中强大、霸气、不可战胜的日不落帝国。

  对皇帝的意志领悟得最通

  请收藏:https://m.lrxs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