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732章 贞观元年_唐朝好地主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以在新朝中有了一席之地的寒门、小地主士子们,在朝中并没有什么过硬的靠山,过去他们都是以关陇门阀、关东大士族的幕僚从属等身份旁观朝政,根本没有资格参与到朝政中来。

  但现在,大唐贞观朝的政治,也有了他们的一席之地。

  他们急于摆脱过去,想要为自己争的真正的一席之地,挣得话语权,这个时候,也把希望寄托在李超身上。

  李超可是办过许多书院,大力推行造纸、印刷、著书修史的文宗大豪,他的那些举动,打破了一直以来大士族们垄断学术的局面,让他们这些过去上不了台面的小士族小豪强小地主阶层出身的子弟,也有了入朝为仕,在政治上说话的机会,他们希望李超能够为他们代言。

  但是。

  从贞观元年的正旦大朝会结束后,李超就一直在忙碌着,从所未有的认真干着实事。

  为李世民掌握钱袋子,为他掌管大唐这三千多万人口的嘴巴,为了近千万灾区人的生存操心。

  以工代赈,营建汉京。

  四方筹粮,救济灾区。

  这样的忙碌,紧张而又充实,抛去了其它的东西,一心一意做事,时间过的非常的快。

  转眼间已经到了贞观元年的深秋。

  这一年北方确实旱情更严重,蝗灾也比去年更厉害,不过蝗灾虽严重,但却没造成什么大的损害,反而在李超的捕蝗计划下,把这些蝗虫变成了救命的食物。

  一年的时间,处于邓州的汉京城,已经初具规模,皇宫已经有了几分样子,皇城和外城和郭城,同样都渐渐明晰。

  最让李超感到欣慰的还是今年的大灾更严重了,但饿死的人却少了。

  地方上,也没有出现什么大股的流民叛乱。

  已经深秋,大唐未受灾的地方,也收获了。

  许多未受灾的地方,今年的夏收都还不错,秋收也还可以。

  尤其是今年夏天,上千艘帆船陆续抵达东南沿海,运来了三百余万石粮食,虽然数量上听起来不多,但这些粮食却是从遥远的安南、林邑、越南、真腊等地方运来的。

  巴蜀大丰,江南大丰,一艘艘的粮食运着粮食沿着长江、汉水、淮河、运河,把粮食送入灾区。

  如今已经是深秋,灾区形势依然稳定,而且粮食储量度过了最危险的警戒线,开始缓慢却有力的回升。

  今年这个冬天能挺过去了,可以支持到明年春天了。

  等开了春,还能继续运粮过来,支持到明年夏收完全不成问题。

  李超觉得自己的这大半年的辛苦很值得,虽然苦点累点,但确实办成了几件很值得自豪的事情。

  他为朝廷发行了三千万贯的债券,用以支付给大户、粮商、地主们的粮款,也用于后续的购粮救灾和汉京营建,三千万贯债券,安抚了那些富户们,也为朝廷赢得了不错的喘息之机。

  李超保住了北方灾区的安稳,让数百万人都活了下来,没有尸骨遍野,千里无鸡鸣,更没有流民叛乱处处,烽火四起。

  贞观元年,这一年虽然艰辛,可在朝廷君臣们的努力之下,这一年过来了。

  这里面李超有一份很重要的功劳。

  “冬天要来了,我也终于可以好好休个长假了!”李超放下手里的账本,不再理会上面大唐财政账本上的严重赤字,长呼了口气。

  请收藏:https://m.lrxs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