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9.满奸_明末之兴汉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鲁若麟对于农民起义军的看法很复杂。

  从道理上讲那些起义的农民确实很可怜,已经被大明的权贵们逼得活不下去了,难道就不允许别人造反求一线生机吗?

  只是受制于自身的局限性,这些起义的农民军最后都变成了烧杀抢掠的流寇,典型的勇士变恶龙。特别是那些领导农民起义的人,从一开始的反抗官府残酷统治和剥削,反抗不公,最后都演变成了用农民起义来为自己争取荣华富贵。

  如果仅仅只是这样还可以让人接受,毕竟这是人性使然,也是改朝换代的自然规律。但是农民起义还有一个非常大的弊病,那就是只知道破坏不知道建设。

  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就是典型,走到哪里吃到哪里,还要裹挟当地的百姓跟随他们四处流窜,充当他们的炮灰。所以凡是农民军经过的地方,无不是留下满目的疮痍。

  固然这样的做法使得李自成的军队看起来非常的庞大,打起仗来也占尽优势,但是却大大的破坏了社会生产,后继乏力。一旦没有新的地盘、人口、粮食为大军输血,整个体系就无以为继。

  历史上满清能够入主中原,农民军对北方的大规模破坏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失去了北方的屏障,大明的南方自然无法独善其身。

  每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都是对社会关系和财富的重组,与之伴随的就是人口大量死亡,而这一点是鲁若麟极力想要避免的。

  在鲁若麟的规划中,有太多的土地需要去征服、去经营,而人口是这一切的基础,否则再大的地盘也守不住。

  鲁若麟不想用欧洲殖民者的那一套,虽然看似前期省时省力了,但是一旦遇到变故全都为那些土著和奴隶做了嫁衣。哪怕是殖民,鲁若麟也要用自己人,将那些土著清除出去,为子孙后代解除后顾之忧。

  何况华夏的人地矛盾原本就非常尖锐,不想将来再走治乱循环的老路,将宝贵的人力资源浪费在内耗上,就要为新增的人口寻找更大的生存空间。

  华夏的人口资源是一个巨大的优势,是欧洲殖民者做梦都想拥有的。只要改变思维和处事方式,对外进行殖民扩张,华夏的未来将非常值得期待。

  在金州军拥有进军大明本土的实力之前,将农民起义军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是符合金州军利益的,所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适当的增强明军战斗力对金州军的长远利益是有利的。

  接下来几天,洪承畴认真的将南关城墙仔细视察了一遍,结果让他非常满意。

  无论是建造的工事还是军队的备战情况都无可挑剔,物资储备也非常充足。军队的士气也非常旺盛,只等清军前来给予迎头痛击。

  很快,前方探骑就传回了清军的消息。清军复州大营陆陆续续有大量清军到达,规模正在急速膨胀中

  请收藏:https://m.lrxs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