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一百五十九章 宣传的作用_明末之兴汉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是悲惨也分级别的,她们的遭遇与余安宁相比就不够看了。几位感性的编辑听着听着都是泪水涟涟,不停的用手绢抹眼泪。

  反而是余安宁非常淡定从容,仿佛说的是其他人的故事,其实是因为眼泪早就流干了。往事如云烟,活人还是要向前看。

  接下来就是加入兴汉军以后的故事了,这方面的内容就比较正能量了。

  从在工程队工作开始,余安宁努力工作、用心学习,得到了自己的直接主管白天桥的赏识,从而当上了小队长,开启了不一样的人生旅程。

  再后来响应号召参加新军,凭借出色的表现得到了长官和战友的认可,成为唯一一个当选班长的新移民。

  这其中固然有运气的因素,但是也和余安宁的努力奋斗密不可分。

  对于余安宁的故事三位编辑都非常感兴趣。虽然她们也采访过其他过上新生活的新移民,但是都没有余安宁这样有代表性。

  主要是余安宁通过自己的努力已经开始在兴汉军体系内成长,而其他人只是脱离了苦难开始安稳了下来罢了,成就完全不一样。而余安宁的话题性明显更高,展示性更强。

  你看一个原来在鞑子那里只能做牛做马的奴隶,自从进入兴汉军,可以吃饱穿暖,有工作、有收入,有了学习的机会。还有欣赏认可他的各级兴汉军官员,对他一路扶持、帮助,使得他在短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从奴隶到低级军官的转变。

  这其中即有他自己的辛劳,但是体系的作用谁又能抹杀呢?

  没有兴汉军这种唯才是举的制度,没有清廉无私的官员队伍,没有兴汉军免费的教育体系,单凭他个人再怎么努力可以成功吗?

  所以余安宁的成功之路是他个人的成就,也是兴汉军体系的成功。

  这个世界怀才不遇的人多如过江之鲫,更多的人都是在腐朽的体制下被埋没了。就好像大明一样,阶级固化严重,权贵把持了从地方到朝堂的资源和话语权,贫寒子弟已经很难再像以前一样通过科举改变自身的命运了。连科举这个最后的上升通道都被堵死了,人才又怎么能够挖掘得出来。

  大明有海量的人才被埋没,兴汉军缺一直深受人才缺乏的苦恼,说到底还是平台不够大,吸引力不够,所以兴汉军一直在宣传自己,希望通过这个方式改变世人对兴汉军的看法,不再把他当做一个地方割据政权,是一个类似节度使一样的军阀。

  要说效果嘛,肯定是有的。

  随着兴汉军的不断发展壮大,有越来越多的读书人知道了兴汉军的存在。特别是江南一带,因为贸易频繁,与兴汉军的交流特别多,兴汉军的专用喉舌《兴汉月刊》也流传到了江南。里面的许多理念、事迹吸引了他们的注意,一些不满于大明现状,并寻找其他出路读书人开始踏

  请收藏:https://m.lrxs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