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四百五十八章 软硬兼施_国潮1980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着报纸去买菜的习惯。

  只有这样对照的看着,才能知道商店是不是乱涨价啊。

  可惜这种办法纯属理论性的,很多时候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像宁卫民的邻居米婶儿,就是煤市街副食店里卖菜的,对此体会最深。

  比如说有一天,按照报纸上的价钱,小白菜儿应该是两分钱一斤,调低五厘钱。

  可副食店还是按照前一天的价格,就是一斤二分五厘来卖。

  结果因为菜价多了五厘钱,当天便屡屡有顾客提意见,和米婶儿争论。

  偏偏这副食店和餐馆还不一样,守着家门口儿,眼瞅着好多都是熟人。

  米婶儿委屈也没法摔咧子啊,只能好言好语解释。

  “各位街坊,快马赶不上青菜行啊。那么多种菜,都一天一个价儿,哪儿来得及调整呀?何况领导就让我按这价儿卖,那我也没办法啊。大伙儿都理解理解,多收了钱是国家的,也不是进我兜儿里……”

  如此,卖了一天的菜,也着了一天的急。

  米婶儿嘴皮子差点没磨破了。

  就这,还好几次差点没忍住,悬得乎的呛呛起来呢。

  很可能今天的人看到这儿会说,多五厘钱或者少五厘钱,不就是半分钱吗?至于的吗?

  可当年就是这样,还真至于。

  说白了,除了大家收入少,关键是当年的钱,真可以做到一分钱掰成八瓣花。

  拿小孩买糖块来说,经济账就能算得比半分还细。

  同样也是这个时期,京城有一个顾客在《京城晚报》上刊登文章,专门给商店的糖果柜台提了意见。

  文章指出,一斤水果糖块是一元一毛一分钱,数量应该在一百一十四块左右。

  那么以此推论,一毛钱起码应该给十一块糖才比较合理。

  可是有的商店收了一毛钱,售货员顺手抓了七八块给孩子,这是不对的。

  应该童叟无欺嘛,对于小顾客更不能欺骗。

  这件事,当然不至于这么上纲上线。

  因为商店又不是售货员开的,人家图什么啊?

  只能说是图省事罢了!

  可这也更加证明了一点,当年的人们对价格就是那样的敏感。

  所以,从1980年开始,“价格”这个词开始逐步成为社会最受关注热点词。

  从此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在各种调查中。

  有关商品“价格”的关注度,几乎总是排在第一或者第二位的。

  这种敏感性和热度,就像今天的人们面对房价问题似的。

  也是从这时候起,物价大检查开始盛行,物价局变成了非常出名的局。

  各地的物价检查所、监督站,也成为了最威风凛凛的实权部门。

  要说实话,这样的历史时期其实是个挺特殊的时间段儿。

  整个社会上上下下,多少有点缺乏安全感。

  大多数人的心里既感到飘忽,又觉得惶然。

  因为几乎人身边都有急需解决,却又一时难以

  请收藏:https://m.lrxs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