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四百八十三章 借船出海_重启激荡年代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的粗粮,就算价格涨得再离谱,老百姓对此也不会太敏感。

  傅松点点头道:“我明白了,粉丝价格高了,卖不出去了。”

  罗勇贵道:“就是这么回事。傅厂长,我给你一算就知道了,去年成品粉丝一斤才多少钱?平均才4毛钱,分级级差3分钱,最好的才5毛出头。好家伙,今年地瓜价格翻了一番还多,粉丝得涨到七八毛钱我才能保本,如果再算上工资、水电费这些乱七八糟的,一斤得卖一块一、一块二钱才有赚头,你说谁吃得起这样的粉丝?”

  这年头,粉丝都是手工制作,基本上5-6斤红薯出1斤干粉条。

  现在一斤红薯一毛五,一斤干粉条的原材料成本就需要7-9毛钱,罗勇贵说卖一块一、一块二,也就刚刚保本。

  傅松苦笑道:“这事儿我恐怕帮不上什么忙,说到底是原材料的问题,我也变不出地瓜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罗勇贵道:“傅厂长,咱明人不说暗话,我是想跟你打听一下,你有没有出口粉丝的路子。”

  “哦?”傅松惊讶地看着他,“你打算把粉丝卖到国外去?”

  罗勇贵摊摊手道:“我也是被逼得没办法了。”

  傅松道:“不对啊,芝阳的粉丝本来就有出口配额,你为什么舍近求远找我帮忙?”

  罗勇贵撇嘴道:“傅厂长,出口赚得再多也跟咱老罗没关系啊,咱只能喝点汤,赚点辛苦钱,大头都进了市进出口公司的兜里,你说气人不气人!”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实行的是高度集权的对外贸易制度,出口权掌握在少数几家国字头的外贸公司手里,生产企业是没有出口权,只能把产品交给那几家外贸公司,统一出口。

  改革开放后,对外贸易体制改革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逐渐从高度集权走向分权,从产销脱节走向产销融合。

  中央逐渐将对外贸易权下放到地方,有的地方成立了以工业部门为主的工贸公司,有的地方成立了以外贸为主的合营公司,也有的地方甚至允许一些生产单位直接经营外贸。

  后世常见的外贸代理制度,从1991年国家外经贸部《关于对外贸易代理制的暂行规定》以及199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开始起走上法规制道路的,目前还没影儿呢。

  沐城市的对外贸易主要是通过沐城市对外贸易委员会下属的进出口公司进行,这是一家典型的垄断企业,只要是沐城辖区内的企业,想要出口,必须通过它来进行。

  像粉丝这种特色产品,就是通过这种途径走出去的,进出口公司可不是开善堂的,开的收购价也就比国内市场价格稍高,至于赚的外汇以及利润,跟生产企业没有一毛钱关系。

  也难怪罗勇贵要走傅松的路子,实在是被进出口公司给恶心坏了。

  另外还有一种途径,就是外资企业自己做进出口,而远景集团是正经的港资企业,从一开始就拿到了进出口资格,但只能出口自己的产品,而不能做代理出口,否则国字头的进出口公司就没饭吃了。

  不过这个限制没什么卵用,可以钻的空子很多,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合资,再复杂点可以搞贴牌。

  请收藏:https://m.lrxs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