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449章 科举糊名制的诞生(上)_初唐房二传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深宫,美酒佳肴都吃提腻味的国君就好奇地问自己的大臣们既然没有了粮食可吃,那他们为什么不吃肉呢?”

  李叔叔刚嚼了两口的肉脯直接被喷了出来,扯起了嗓子大笑了半天方才指着我道:“好你个小子,倒戏弄起老夫来了。”

  “哪里,小婿哪敢戏弄您啊,不过,这虽是一则小笑语,然其中之深意,却非同小可啊,陛下!”我很是诚恳地向着李叔叔进言道。

  李叔叔歇下了笑声,目光有些感伤:“是啊,想太子,不就是一个例证吗?整日里锦衣玉食,得天下名师教诲,却不明民间疾苦,每每吃东西的时候,还为吃什么而烦恼?老夫的教诲、师长的劝戒,全被他抛之脑后……”

  “还望岳父大人制怒,此非陛下之过,也非太子之过。”我赶紧劝道。

  李叔叔一楞,双眉一拧:“你这是什么意思?”

  我笑了笑,很有诸葛哥哥舌战群儒荣辱不惊的架势,抿了一口酒后道:“其实这道理谁都懂,只是诸位大臣都不愿意说罢了,即便说了,倒头来,为难的,依旧是陛下。”

  李叔叔微微一愣,仔细地打量了我两眼,自己皱起了眉头:“你是老夫的女婿,你来说。老夫不责你,也不罚你。”

  “那请岳父大人恕我斗胆了,其实说简单一些也就是一句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的,很简单的一句话,可这一句话,天底下真正能做得到的又有几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老夫记得,这是出自孟子吧?”李叔叔回头朝我问道。

  “正是,它的题叫《舜发于畎亩之中》。文章第一段便列举了六位名人: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他们或者是传说中的圣君,或者是历史上有名的贤相、贤才,而他们之所以名列文章的首段,是因为他们在成为名人之前,要么经受磨难,要么从事着不起眼的工作,要么都不为世人所知……一个人假设常处于安乐的生活中,不思进取,没有忧患意识,就会走向灭亡。

  此文从从个人经受磨难的作用谈起,但也同样讲到了国家的处境,如果太平太顺,在这虚假的太平表象下,就会使整个国家的人们放松警惕,使国家一旦遇到内扰外患便土崩瓦解,走向灭亡。”

  我跪坐在矮榻上向着李叔叔恳切地道:“岳父大人,您圣明,您经历过战乱,您与士卒同甘共苦过,可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本站即将关闭,请

  ,截图二维码识别即可!

  我们的APP即将更换版本,请

  ,截图二维码识别即可!

  请

  ,点击图片即可下载,如果无法下载请截图后识别二维码O(∩_∩

  请

  ,点击图片即可下载,如果无法下载请截图后识别二维码

  本站即将关闭,请

  ,截图二维码识别即可!

  我们的APP即将更换版本,请

  ,截图二维码识别即可!

  喜欢初唐房二传请大家收藏:初唐房二传搜读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请收藏:https://m.lrxs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