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百六十四章 见贤思齐_我在现代留过学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宣德门,本唐代汴州州府正衙之鼓角门,依唐制,州衙正门应为两个门洞。

  至五代朱温立国后梁,定都汴州,升汴州为开封府,于是下诏将原来的汴州州衙,改为皇宫。

  这就是如今大宋皇城的来历。

  而作为后梁皇城正门,鼓角门更名建国门。但依然是两个门洞,其后历代不改,依然维持着后梁的基本形制,就连名字都没有换过。

  直到后周广顺元年,改建国门为明德门。

  但,也就仅此而已。

  五代的武夫们,忙着砍人,根本没有时间管汴京城的皇城,‘犹未如王者之制’,明德门更是‘制度极卑陋’。

  大宋立国,才终于开始大规模的翻新和扩建皇城。

  明德门作为皇城脸面,自然是重点扩建、增修对象。

  工程结束后,太祖身边的文臣梁周翰,奉旨写了一篇《五凤楼赋》,赞美全新的明德门。

  其词曰:去地百丈,在天半空,五凤楼翘翼,若鹏运风,双龙蟠首,若鳌载宫……双阙偶立,平见千里,深映九重。

  虽然说文人总是喜欢夸大,但梁周翰的这一篇赋,还是将扩建、翻修后明德门的形制,基本勾勒清楚了——双阙三门洞,阙上有朵楼,朵楼连阙,而且规模很宏伟。

  其后,明德门的名字,开始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太平兴国三年,改名丹凤门,大中祥符八年,更名正阳门,至明道二年,改名宣德,并沿用至今。

  但其规模与性质,再未发生过什么变化。

  最多是在外观装饰上,开始了各种花里胡哨的操作。

  并在城门下,建起了门楼。

  熙宁中,日本僧人成寻来汴京求法,就亲眼目睹了宣德门,并记录了下来:皇城南门宣德之门,七间门楼也,左右有二楼,各重重五尺许,高颇下。内面左右楼廊造列,外面有左右会,如日本朱雀门。

  成寻的记载,相当客观,这一点赵煦可以证明。

  因为太祖当年扩建、翻修明德门的时候,就是照着洛阳的唐代应天门的样子修的——太祖洛阳人,做梦都想要迁都洛阳,建都桑梓。

  在现实条件已不具备的情况下,就只能将洛阳标志性的应天门,复刻到汴京,假装自己建都洛阳。

  所以,现在的宣德门,无论是宽度、高度还是厚度,都和唐代的应天门相差无几。

  此刻,赵煦就在群臣簇拥下,来到了宣德门的城楼上。

  宣德门前的御街,已经被皇城司清理了一遍。

  远远的,赵煦看到了旌旗招展,铁甲如林,踏步而来。

  “善!”赵煦露出笑容来,向前一步,走出帷幕的范围,出现在城楼上的观礼台上。

  宣德门,自大宋立国开始,就是历代天子,与民同乐之地。

  每年的上元、中元、下元,以及帝后圣节。

  历代赵官家,都会出现在宣德门城楼上,与民同乐,通宵达旦,宣

  请收藏:https://m.lrxs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