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百零七章 再见卓如_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梁启超这次是短暂回京,但形势变化太快,一切根本不在他的预料之中,许多谋划甚至刚刚有了初步眉目,就已经不适用。

  但梁启超目前对袁世凯信心很足。

  他的老师“大圣人”康有为是坚定的保皇派,视光绪皇帝为主子;而袁世凯是导致光绪软禁的罪魁祸首,甚至坊间传闻就是害怕光绪亲政后对自己不利,袁世凯还参与了谋害光绪的阴谋。

  总之保皇派对袁世凯应该恨之入骨。

  但梁启超与杨度一样,并非一成不变之人,思想与时俱进,他现在越发觉得袁世凯才是中国的救星。

  李谕在东三省总督赵尔巽的府邸见到了梁启超。

  而蔡元培出于同盟会员的身份,暂时没有出面见梁启超。

  赵尔巽这个人之前提到过,其他的功绩不用多说,最有名的就是编撰了《清史稿》。

  他现在的心情不是很好,因为他的弟弟四川总督赵尔丰被革命党抓住,直接砍了脑袋,是辛亥革命中清朝死得职位最高的几个官员之一。

  “疏才兄弟,”梁启超说,“你也回来了。”

  李谕说:“多事之秋,不回来看看,实在不放心。卓如兄漂泊东瀛十多载,不也回了故土。”

  梁启超说:“十多年不回来,刚踏上中华之土地,我心中颇为感慨,这么多年,终于迎来了所坚持之事。”

  李谕问道:“卓如兄准备入职袁世凯内阁?”

  梁启超说:“袁大人邀请过本人,不过形势尚且不明朗,我并没有同意。”

  李谕又问:“卓如兄认同袁世凯可以扭转乾坤?”

  “除了他,没有人能够做到,”梁启超说,“但我之所以拒绝袁项城之邀,是因为只有身在民间才能发挥我最大的力量进行相助。”

  李谕问道:“您指的是?”

  梁启超说:“项城坐镇朝堂之上,理财治兵,此其所长。在下则以言论转移国民心理,使多数人由急激而趋于中立,由中立而趋于温和,此本人所长也。只有控制舆情,才可影响国民。如果担任了内阁虚位,则无法发挥我的长处。只有身在民间,我才可与袁项城取长补短。”

  梁启超自视还是挺高的。

  李谕说:“古人云,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舆情并非可以控制的东西。”

  “非也!”梁启超说,“善为政者,必暗中为舆论之主,而表面自居舆论之仆,夫是以能有成。”

  这句也是梁启超的原话。

  就是字面意思,梁启超想让袁世凯暗中控制舆论,但在表面上装出舆论之仆人的样子,只有这样才能成大事。

  虽然猛一看没有错,不过的确过于想当然了,自古以来这么想的都栽了大跟头。

  新闻报纸千千万,渠道多如牛毛,最怕的就是上流社会自以为聪明绝顶,同时认为民众都愚昧。

  李谕说:“卓如兄,最近我也研究了法国的启蒙运动

  请收藏:https://m.lrxs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