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二十一章,学术会议_那一年1977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的位置。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把理论具象化,变成实践中的可能。这才是真真的挑战,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来解决这一难题,使得贝叶斯网络成为机器学习的使用方案。

  姜斌粗略的估算了一下整个方案进度,研究生两年的时间,够出这一个成果就差不多了。

  “嗨,大家早上好”,费根鲍姆实验室可不止姜斌一个人,研究生、博士生、工作人员等等一共加起来有七八位,进入实验室的姜斌热情的跟大家一一打着招呼。

  “阿拉法特,你这么早就到了”,姜斌的左手边是个二十多岁的阿拉伯人,可以说是整个实验室的金主爸爸,平时根本见不到人影,也不知道今天为什么会出现在这儿。

  姜斌之所以知道这个事情,是因为实验室简介上就有主要的捐资人的信息,同样也是一位“阿拉法特”,捐赠的时间只比他入学早了几个月而已。

  倒是跟国内的潘十亿有异曲同工之妙,曾经公开捐赠哈佛大学一大笔钱,然后再把儿子送进去,有钱人的生活就是如此质朴,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今天,不是计算机学术会议吗?”

  “对啊?”姜斌当然知道这件事情,但依然不明白跟他来上学有什么关系。

  “实验室的赞助人,会一同来参加会议”,阿拉法特有些尴尬地说道。

  姜斌瞬间明白了,感情阿拉法特家里要来人了,因此不得已要在学校的会议上露一下面。

  正当姜斌与阿拉法特有一搭没一搭闲聊地时候,实验室地另一个韩国留学生刘智荣也凑了上来,顺手递给阿拉法特一杯咖啡道,“你们得抓点紧了,8:30的时候,会议会准时开始的。”

  对于只拿一杯咖啡的行为,姜斌不知可否,自从费根鲍姆教授表示要安排他在“计算机学术会议”上,做发言报告,这个韩国人似乎就有了不小的怨气。这些都是小孩子的行径,他倒也不在意,详细的检查了一下自己的文章以后,就和几人出了实验室。

  斯坦福大学的楼房都是黄砖红瓦,四平八稳,一律是十七世纪西班牙的传道堂式——没有哈佛、耶鲁大学那些年代不同、风格各异的楼房,更少了东北部大学墙壁上爬满的常春藤,姜斌几人出了实验室,首先看到的就是土黄色石墙环绕下的红屋顶建筑,拱廊相接,棕枷成行。

  穿过几个相连的拱廊,他们就到了今天的会议室,找了个安静的角落坐了下来。

  姜斌作为实验室的新人,本没有机会和兴趣参加这样的学术会议的,而且上台发表讲话,是要给组织方交钱的。你没听错,与国内恰恰相反,姜斌上台讲课,是需要支付50-100美元的费用的。

  要不是费根鲍姆教授的安排,他可没有那样的奉献精神,舍己为人的花钱找罪受。

  过了八点,学院教授、学生、学者,以及不少的赞助者,陆陆续续的进入了会议室,三百多人的位置,不一会儿就坐的满满当当。

  姜斌是第一次参加这种会以,倒是好奇的紧,特别是很多著名的教授以前只看过照片或视频,现在有机会见到真人,还是着实有一些激动的。

  请收藏:https://m.lrxs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