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一十六章,抵达_那一年1977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流,在一句,“Wearefriends”中,定了调子。

  不过,这一路上,真正让姜斌关注的是车上的计价器。出租车很快就把他拉到了大学所在的小城,可司机对城内不熟,一时找不到他要去的地方,便“热情”的拉他满城瞎转悠。姜斌不自主的看着计价器的指针,由30美元跳到40美元,又跳到43、45………………当指针最终跳到49美元的时候,姜斌再也坐不住了,只好选择下车。

  他可不想为了付出租车费,在大街上翻行李,找钱。

  七绕八拐之下,姜斌终于找到了住处,正是他们刚进城的地方,司机拉着他在此来回溜达了好几遍,硬是“没找到”。

  姜斌一阵感慨,这美国“friend”水分也挺大啊!

  一栋绿树掩映的白色小房子,正是让霍笑嫣帮忙提前联系好的住处---一位美国老太太的家。

  就这样,几十个小时的时间里,姜斌的生活环境一下子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Hi,Jiang!Wele!”一个结实的拥抱把姜斌拉入现实。

  满头银发的玛格丽特,跟姜斌想象中的房东出入不大,她是一个快退休的新闻工作者,也是一位慈祥的老太太。

  生怕姜斌一路饿着,老太太准备了丰盛的午餐,作为接待之用:主食有烤面包、华夫饼;肉类是烤肠、烤培根肉,还煎了一堆鸡蛋;喝的更是丰富,有果汁,牛奶,咖啡等等,果汁和咖啡都交给电器完成,牛奶更省事了,从冰箱拿出来就能喝,完全不需要加热,这一点很美国!

  短短两天,还是无产阶级的姜斌同志,陡然间过上了资本主义的“腐朽”生活。

  不过,姜斌是着实有些饿了,也没讲究,大快朵颐起来。他最爱的就是面包,与后世国内面包店里的面包不一样,不是软绵绵的那种,而是偏硬的,吃起来也不是甜的,可以看出面包里的添加剂放的很少,配上各种口味的果酱,倒是不错。

  可是转念一想,从此以后,他就要跟八大菜系告别了,还是免不了的伤感。

  天天吃这玩意,谁受得了啊!

  稍稍安顿下来,姜斌就有些迫不及待,对着玛格丽特问道,“学校怎么走?远吗?”

  玛格丽特看出姜斌的急切,用手指了指向南的路,说道,“不远,走上十分钟就到了”。

  走路十分钟,那是真不远,相较于京城的“拐个弯就到了”,还是靠谱的多。

  出门的时候,已近傍晚,阳光仍然明亮,姜斌顺着那条路向校园的方向走去。

  城中,无数穿着牛仔裤的男、女大学生们拥挤在街上的小餐馆、咖啡店、酒吧和冰淇淋店,喝着灌装啤酒,吃着高杯冰淇淋,谈着、笑着。

  街上,一片喧闹。站在城中的街上,可以望见通向校园广场的圆形拱门和法学院那爬满常青藤的古典式尖顶建筑,更远处,是夕阳辉映下高高处矗立的钟楼。

  学校的路边,到处都在开晚会。节奏强烈的音乐在空中荡漾,烤肉的香味在傍晚惬意的凉爽空气里隐隐弥漫。穿着一式西装的大学生们,排着队去参加晚会,一边走一边唱着歌,不时传出阵阵欢笑。

  倒是与国内的校园截然不同,当不少国人正在起点埋头苦学,勤奋努力追求进步的时候,原来有一群人已经站在了终点。

  也许这一幕,就是不少国人的动力,终究会实现在自己孩子那一辈。希望以后的他们,在国内也会有这样的氛围,学习、生活,乃至恋爱,体验精彩的人生!

  请收藏:https://m.lrxs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