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63章或许有转机呢?_历代王朝更迭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中,他们显然更加看好实力绝对占优的智氏。所以这才与智瑶达成协议,组成三家联军,希

  (本章未完,请翻页)

  望能够在灭掉赵氏后三分其地,壮大自己。

  韩、魏两家的如意算盘打得响吗?

  面对三家联军的滔天气焰,勇敢果决的赵无恤亦只有暂且退避。他能退到哪儿呢?无恤想起了父亲赵鞅临死前的嘱托:若有事可退守晋阳!

  赵鞅之所以如此看重晋阳,是有道理的。

  董安于是赵氏的家臣,最得赵鞅倚重。晋阳向来是赵氏一族的根本,赵鞅当然不敢疏忽,所以当他挑选修筑晋阳城的工程负责人的时候,就选中了董安于。董安于的先祖就是大名鼎鼎的“古之良史”董狐。

  董安于主持修筑的晋阳城十分特别,他在修筑晋阳宫城时,都是用炼化金属铜来作为宫殿的支柱,而宫殿里主体部分,都是砍伐山上的荆木搭建而成。这在当时确乎是一个创举,因为这样建城,花费的成本太高,且容易遭受“奢侈”的讥讽和批评。人们会说,宫殿是用来住人的,你为之耗费如此物力财力,有必要吗?

  不过,董安于如此作为却并非多此一举。首先,若赵氏后人退守晋阳城,又遭敌军围城,那么矢尽弹绝的时候,赵家军就可以拆除铜柱,炼化之而铸造箭头。而宫殿主体的荆木因为非常的坚实,“虽劲竹不能过也”,所以又是制作箭杆的好材料。

  可是,董安于却没能看着它一手规划的晋阳城修筑完毕。他的智谋实在太过厉害,屡屡为赵鞅出谋划策,助赵氏摆脱危难,所以被有心吞并三家、独霸晋国的智瑶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智瑶屡次向赵鞅施压,要他处决董安于,不过都被赵鞅给顶了回去。直到赵午违背赵鞅的命令,赵鞅在董安于的建议下将其诛杀,引发了范氏、中行氏之乱,这才给智瑶抓住机会。智瑶将董安于定为始乱祸首,而这时经过经年战争,赵氏已经元气大伤,赵鞅再也顶不住来自智瑶的压力,但董安于与他感情深厚,且为他赵家立下汗马功劳,要他杀死董安于,他是无论如何也下不去手的,于是左右为难、日夜忧虑。

  这时,董安于再次挽救了赵家,他的方式就是牺牲自己的性命。传说他临死慨言道:“唯有我死,赵氏才可以获得安宁,晋国才可以获得安宁,我死得太晚了!”其忠勇刚烈真叫人感叹。

  董安于虽死,晋阳城却要修下去。在撒手尘寰之前,他向赵鞅推荐了下属尹铎。赵鞅十分信任董安于,于是任命尹铎为晋阳城主管。尹铎并非是一个因循之人,而是有着强烈的全局观。他问赵鞅:“晋阳最终要建成什么样子呢?是要它成为一个以生产为主、提供粮食赋税的都邑,还是把它建成一个危急时用

  请收藏:https://m.lrxs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