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36章出师未捷身先死_历代王朝更迭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害怕城破之后,起义军会烧杀抢掠,故而不肯开城纳降。这让王匡极为不满,这段话也迅速传到刘玄和众臣属的耳中,随即朝野震动。人人纷纷怀疑,刘伯升真的有这么高的威信吗?果然,刘伯升到了新野,新野百姓守军立刻杀猪宰羊,开门欢迎他们。加上刘秀在昆阳一战之中的杰出表现,让王匡、王凤等人十分不安。于是,在私下里,他们都会劝谏让刘玄除掉刘伯升。只是刘玄初登帝位,担心凭借自己的威信,如果杀了刘伯升,会引起军中变乱。加上他必竟算是自己的刘氏宗亲,杀之不义。

  其实,刘玄只是在等待一个时机,只要大局一定,“飞鸟尽、鸟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日子也就不远了。只是,空气中弥漫的这种诡异的气息,只有刘秀有所警觉。虽然他对兄长刘伯升有过提醒,但收效甚微。

  当时原本与刘秀、刘伯升交好的李轶,竟然成了两面倒的墙头草。他一方面继续保持与刘氏兄弟的关系,另一方面则积极谄媚的对待朱鲔。

  这朱鲔不是别人,正是当今新朝皇帝刘玄的亲信,官居大司马。刘秀早就看出这李轶已经不足以信任,遂屡次向刘伯升进言。刘伯升却认为,李轶没有做什么明显的不义之举,自己万没有理由去怀疑他。他担心的,只有刘玄。自己和刘秀刚刚经历一次又一次大胜,名扬海内、声振寰宇,然而功高震主,刘玄早就生出了除之而后快的心思。这次,刘玄借故将刘伯升调到宛城,殿前让他将佩剑解下,刘伯升不卑不亢地将佩剑送到刘玄手中,人的名树的影,刘玄因为畏惧他,竟然不敢有所动作。其实,臣下申屠建早就和朱鲔、李轶二人商议好,只要他解下佩剑,埋伏在殿外的刀斧手便会群起而攻之。见刘玄犹疑不决,申屠建急忙向皇帝刘玄递上一枚玉玦,玦即“决”也,其意不言而喻,但是刘玄始终还是没有做出任何动作。

  事后刘伯升的舅父樊宏专门找到他,语重心长地对他说:“昔日高祖与项羽鸿门之会,范增举玦以示项羽。今天申屠也是这种做法,难道不是来者不善吗?”

  刘伯升当然知道自己的处境不妙,但是要成就兴汉大业,不仅要攻克敌人,必要的时候牺牲自己也在所不辞。

  可惜,刘伯升没有料到,牺牲自己的这一天竟然会来得如此之快。其实以他的功绩和声威,刘玄要动他,必须要三思而后行。只有抓住刘伯升的把柄,才能够名正言顺地诛除他。刘玄一直在等待机会。他没有料到,这个制造机会的人,竟然不是自己的亲信,而是刘伯升的部将,舂陵刘氏宗亲子弟刘稷。

  刘稷也算得是刘氏宗族之中的一个英才,作战勇敢,屡立战功。只是却没有什么头脑。眼见刘玄称帝,他一见昭告,便当即大怒,大骂刘玄不是东西,竟然抢掠了本应该是刘伯升坐的位子。他不知道,他的一番痛骂,虽然是大快人心,但是当它传到刘玄耳中之时,无疑将刘伯升推到了一个危险的边缘。此刻刘稷远在千里之外,刘玄鞭长莫及,要治其罪却有诸多难处,为了不激起变乱,申屠建向刘玄建议,用高官厚禄去笼络刘稷,给刘玄来一个釜底抽薪之计。

  哪知刘稷不仅是一个没有大脑的莽夫,更是疾恶如仇,连刘玄派来的封官使者都被他打出大帐之外。是可忍孰不可忍,这不是打刘玄的脸吗?刘玄大怒之下,派遣属下几千人前去,将之五花大绑,送回宛城。李轶建议,必须要杀了刘稷才能够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刘伯升闻讯,急忙前来宛城向刘玄求情,此刻刘玄正处于气头上,哪里听得进劝诫,加上李轶在一旁上风点火、落井下石,刘玄一怒之下,将刘伯升和刘稷一同治罪,悉数斩杀。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刘伯升一腔抱负,中兴大汉、成就功名大业,还没有完全取得成功,自己就溘然西去。临死之前,心中唯有一念,让刘秀继承自己的事业,承担刘氏宗亲的荣辱祸福。

  最终还是需要兄终弟及!

  请收藏:https://m.lrxs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