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33章军无常势,水无常态_历代王朝更迭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为自己起义的先锋军首领。时间一久,王常因骁勇善战,在军中树立起威信,于是四处招兵买马,逐渐有了自己的势利。哪知道当时天灾人祸太多,绿林军不久就溃散了,王常只好带着自己的队伍,与成丹、张卬进入南郡蓝口掠食,自称“下江兵”。

  后来王莽得知了这帮“匪徒”作乱,就派兵将他们一一击溃。王常兵败无处可去,只好在钟县、龙县之间以盗寇的身份行动,同时不忘招兵买马,很快就又有了数千人的军队。后来他听说刘伯升的义军不错,本想归顺,没想到刘伯升在进攻宛城之战中大败而归,王常只好失望地取消了打算,到宜秋之地安身了。

  刘伯升早就知道王常英勇善战,此番若自己能够得到他相助,必能够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多增添一丝胜算,而且,王凤等人闻讯,也不会如现在这般军心不稳,意欲独自退却。于是,刘伯升带着刘秀和李通星夜兼程赶到宜秋。意图说服王常和自己联合,共同抵御敌军的进犯。

  见到王常,刘伯升开门见山地说道:“王莽残酷暴虐,所以必将灭亡,汉室也一定能复苏。所以我愿意倾家荡产去兴汉,希望你也能助我们完成大业。届时我得到了什么,自然也不会少了你的。”王常闻言,顿时豪气冲天,心中便已有定议。然而这件事情毕竟关系甚大,还需要和自己的几位兄弟商量才能够决定,待决定之后,他们便会火速向刘伯升通报。

  经过王常的一番鼓动,原本不愿意屈居人下的成丹、张卬也因为王常的合理分析而欣然赞同。通过王常的分析,他们深切地了解到天下局面,认为王莽为政苛刻残酷,使得百姓流离失所,人心日丧,所以百姓更希望恢复汉室。而绿林军之所以起义失败,是因为以匪冦的身份出现,根本没有给百姓带来安稳日子。但刘伯升一家举事就不同了,他们是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是正规军,而且还有王凤的义军与之联合。与他们合作,将来或许能够成就大功,这才是下江兵成就功业的最好渠道。

  三人议定,王常急忙派出信使于刘伯升,请他准备接应。十二月二十六日,舂陵起义军与新市兵、平林兵会师,并在刘伯升、王常的主持之下,组成联军,歃血为盟,立誓共扶汉室。众方约定整军三日后出发。

  此时此刻,起义军磨刀霍霍,一个个心怀大畅,只待敌军一来,他们便大杀四方,让敌人片甲不留。

  战争最重要的就是能够争取主动,刘王联军此刻正面临这自起义以来最大的一支军力,如何打败他们,争取主动才是避免固守孤城、最终一点点被蚕食的最佳手段。刘秀献计,当前敌我兵力悬殊,即使有王常大军到此联合也不足以和之硬拼。此战只可智取,不能力敌。如今甄、梁二人带兵到此,骄傲嚣张,更是斩断了自己的退路。我军只需要截断他的粮草,缴了他的辎重,自然可以大大地影响其军心,甚至可以不战而胜之。刘伯升闻言,觉得很有道理,就连王常也在瞬间对这个不起眼的刘秀刮目相看。正好探子回报,敌军的粮草辎重都在蓝乡,守军很少,对起义军而言,无疑是天赐良机。

  十二月三十日,起义军乘着夜色从棘阳潜出,前去袭击蓝乡,夺取敌人的粮草。此行出乎预料地收获颇丰,缴获了甄阜、梁丘赐的粮草、给养等大批辎重物资。消息传到甄阜、梁丘赐军中,二人不禁方寸大乱,军中更是人心浮动。迟则生变,于是二人决定尽早决战。

  地皇四年(公元23年)正月一日,决定义军生死的一战在棘阳城外爆发了。这一战,双方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更提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只希望在最终决战时刻,可以尽量地保全自己,杀伤敌人。然而,稍微有点军事常识的人都知晓,决战还未开始,他们之间的胜负已经了然。

  请收藏:https://m.lrxs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