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71章纵横论治安_314_历代王朝更迭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晁错是颍川人(今河南禹县),为人严峻、刚直、苛刻。一句话,他有法家代表所要求的品行。他曾经在张恢门下学习申不害和商鞅的思想,文章博学,任太常掌故。晁错的性格和学识预示了他今后的命运,他是政治上的强硬派,愿为理想牺牲自我。读到晁错,不禁想起雨果笔下的沙威。沙威是雨果虚构的人物,晁错的品行也近乎虚构。

  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尚书》之学将近灭绝。齐国有位叫伏生的人通晓《尚书》,伏生年出九十,不可征召,朝廷派晁错前往学习。晁错学成归来,满嘴《尚书》,就如贾谊满口《诗》《书》,被升为太子舍人,封博士。晁错和贾谊才学相仿,履历相似,只是所学不同,一个崇尚儒学,一个信奉法家。

  晁错激流勇进,上书要求太子学习术数。术数指治国方略和统治手段,多数皇帝将其偏激化,歪曲为南面之术,后发展成官场厚黑学,世人痛恶术数一词。刘恒见晁错才气蓬勃,封他为太子的属官。刘启品行很像刘恒,智识不及晁错,总在辩论上输给晁错。晁错才胜太子,人人敬服,被誉为智囊。晁错辩才胜过太子,他的刚严之气起了很大作用。

  老上单于听信中行说,不时派军侵扰汉朝边疆。晁错上书陈述对策,此疏被称为《言兵事疏》。晁错的策论学得好,贾谊死后,晁错就是第一。晁错言事,见解深刻,思想精简,满纸刚正威猛之气。相较而言,晁错的理性发展得好,贾谊以感性分析见长。

  晁错指出,自汉朝以来,匈奴“小入则小利,大入则大利”,致使民不聊生。民不堪命,不能怪百姓无用,因为“‘有必胜之将,无必胜之民’”。晁错从地形、兵将和兵器三方面分析汉朝和匈奴的同异,指出“以蛮夷攻蛮夷”之策,要求培养一支和匈奴的作战习性相同的军队。晁错此论,很像中行说对匈奴人的劝说,都指出生活习性对人的影响。

  “以蛮夷攻蛮夷”之策,刘恒开始着手培养一支锋锐的军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军中大将在急切间难以培育。“有必胜之将,无必胜之民”,自大汉建立,朝廷都没出现一位像蒙恬一样的必胜之将。大将一日不出现,汉朝消除匈奴威胁的瓶颈就突破不了。

  如大江解冻一般,晁错之才汹涌澎湃,滚滚而来,一发不可收拾。为配合“以蛮夷攻蛮夷”之策,晁错接着提出募民实边之策。晁错说秦朝没计划地“谪戍”是种错误,会激发民怨,致使百姓揭竿而起。他建议刘恒以奖励政策鼓励百姓到边疆定居,开发边疆,如免去有罪之人的罪,对没罪之人封赏。

  “以蛮夷攻蛮夷”和募民实边一旦形成气候,匈奴就无法肆意侵扰边境,晁错的分析可谓鞭辟入里。汉

  请收藏:https://m.lrxs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