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52章赵氏最后的辉煌_历代王朝更迭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悲壮和惨烈。

  如果不是大势所趋,加上秦国在制度上已经远远地走到了东方六国的前面,赵国凭借其尚武的精神、百姓的坚强,不说一统天下,也定然能够长期立于不败之地。

  当时的燕国就不信这个邪,在长平大战之后,燕王急忙命令丞相栗腹为领兵大将,想要趁火打劫。关于栗腹,历史上的记载很少,只说当时他见赵国“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的悲惨状况,于公元前251年大举攻赵。

  当时的各诸侯国之间的界限虽然并不是很严格,一个国家的百姓到其他国家去,几乎没有什么大的限制,但是在战争期间,对于间

  (本章未完,请翻页)

  谍的防备还是比较严密的。燕国出于对赵国的重视,遂让丞相栗腹亲自出马,以祝寿为名,前往赵国一探虚实。到了邯郸,方才确信在长平一战中,赵国的青壮年几乎被白起坑杀殆尽。于是栗腹得出结论:此时此刻正是大举攻赵的最佳时机,其国内只剩下孤儿寡母,如果燕国乘虚而入,必定得胜。

  既然这样,燕国目前需要做的,就是选取一个最得力的将领,领燕国精锐之师前往攻取赵国,不战则已,战必胜。

  燕王想到了国内最为得力的干将乐间。乐间是名将乐毅的儿子,乐乘的同宗,因父亲的缘故被封为昌国君,是纯正的燕国人,其具体生卒年不详。

  在燕王找到他之时,乐间便直接拒绝了燕王要拜自己为将的要求,乐间认为,虽然赵国和秦国连年征战,使得国力耗损、军民大伤,但是无可厚非的是,这样的做法恰恰让赵国的普通百姓熟悉了军事,正所谓全民皆兵,指的大概就是此时赵国的情景。因此,乐间担心,如果此时的燕国军队出兵伐赵,名不正言不顺,势必士气大损,而赵国军民皆哀,哀兵必胜,未免燕国军队会战败,乐间遂不接受燕王让自己出征的诏令,甚至还一度反对燕王和丞相的决定。只可惜忠言逆耳却少有人知道其利于行,燕王见有如此千载难逢的机会,让燕国做一回渔翁,怎么可能放过呢?

  燕王最终没有听取乐间的意见,既然乐间不肯带兵出征,燕王只能退而求其次,拜丞相为将。此次出征的燕国军队总数达到了60万,也有人说燕国此次总共有两路大军以及战车两千乘。主将栗腹亲自率领其中的40万大军攻击赵国的鄗城;另外20万大军则由副将卿秦率领,主要负责攻击代城。

  不日,燕国大军便到达了宋子(今河北晋县南),转瞬之间就会兵临邯郸,为了化被动为主动,廉颇、乐乘遂和赵王商议,主动出击、各个击破,在燕国大军兵向邯郸之初,廉颇便向赵王分析了燕国和赵国军队之间的局势,廉颇认为,燕国此次前来攻打赵国的军队多达60万,

  请收藏:https://m.lrxs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