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6章 把机翼糊上吧_大明1805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试验场。

  李锐汇合了试验场的负责人,带着朱靖垣父子去了存放飞行机器测试设备的仓库,查看原有的那些测试飞机。

  最早期的测试飞机,跟后世的成熟的飞机,外形差异是非常大的。

  从一战时代到现代,绝大部分飞机的基本结构,都是有典型的纵向机身,加上横向的翅膀。

  再加上水平尾翼、垂直尾翼,以及各种形态的发动机,总体设计都是趋向统一的。

  但是早期的测试飞机,根本就没有固定的形态,且不说还有扑翼、旋翼、固定翼三个大的方向。

  所以这个仓库里面,有疑似可以挥动翅膀的大鸟,有头顶着巨型竹蜻蜓的吊篮,还有中间架着多层翼板的圆框。

  不过数量最多的,还是那些有金属框架支撑的,一层、两层甚至三层、四层平直机翼叠加的设计。

  其实这种变化已经说明,他们的设计已经逐步走向正确的方向了。

  参与设计和实验的人员,应该已经发现了一定的规律,纯粹的展开的横直固定翼,是能够提供升力的最简单设计。

  但是他们还没有找到正确的答案,还在正确的机翼形态上努力的摸索。

  那些机翼大多只有机翼,没有正儿八经的机身。

  少部分有机身的,也大多是装了类似鸟类的头部和扇形尾巴,但是头部和尾巴都无法活动,看上去更像个巨大的风筝。

  大多只有两个叠起来的机翼,中间绑上了一个发动机,前头绑了两个螺旋桨,只是尺寸和机翼结构不完全一致。

  负责这边仓库的两个二十多岁的年轻工匠,跟在李锐身边看着仓库里面的东西,其中一个兴致勃勃的说:

  “李主事,今天做什么,扑翼还是旋翼?”

  这边的工匠也都知道,李锐其实不太认可固定翼飞机,相对而言更加支持旋翼机和扑翼机。

  其实大部分人都是这种观点,扑翼机是对照鸟类飞行,旋翼机可以参考竹蜻蜓,都是确定可以飞的。

  固定翼按理说只能滑翔,想要飞起来得和风筝那样,本身要足够的轻便,迎上足够大的风才行啊。

  结果今天的李锐面无表情的回答:

  “今天测固定翼,不过要先改造,你们再找两个人过来,按照我的图纸要求去准备材料。”

  两个工匠有些意外,李主事怎么样测固定翼?那东西真的能飞吗?

  不过他们就是干活的,做实验的主事说要测什么,那就去准备什么就是了。

  两个工匠拿着图纸离开,李锐转向朱靖垣父子:

  “两位殿下,这边现有的固定翼测试机中,相对合理妥善的还有五套。

  “主要差异在于机翼尺寸,所用的发动机重量和功率不同。

  “您觉得用什么标准的来改造比较合适?”

  朱靖垣听到这个问题,顿时有了另外的好奇的地方:

  “李主事,现在能装在盾车以及飞机上的发动机,最大功率是多少?”

  这问题其实有点敏感,如果是普通人问这种问题,李锐是不可能回答,或者不会回答正确数据。

  但是朱靖垣显然不是普通人,特别是李锐想到邹炳泰的安排,就直接说明了情况:

  “装在盾车上的发动机,目前的最大功率应该是在八十马力左右。

  “其实它也能装在飞机上,只是它的重量相对飞机太重了,很可能会导致飞机完全飞不起来。

  “我们实际测试中,在飞机上安装过的发动机,最大功率是六十马力的。

  “当然,这架飞机最终也没有飞起来过……”

  朱靖垣眨了眨眼睛,听了就感觉好可怜,自己上辈子的家用汽车都快两百马力了,这坦克才八十马力。

  不过这个世界的马力,跟自己原来那个马力,是同一个单位吗?好像还真是……

  那是世祖皇帝钦定的“大明公制”单位体系中的功率单位之一。

  一马力为七十五千克力米每秒,与原世界公制马力相同。

  请收藏:https://m.lrxs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