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百一十章劳动之券_二战之钢铁奏鸣曲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信用,建立一个由政府主导发行但不计入资产负债表的影子金融体系。在这些非正式票据中作用最大的有两种:第一种是我们前面说过的“梅福券”,这东西主要是针对承接政府采购的生产企业发行的;另一种则是海伦娜设计的“劳动券”,这主要是针对从事公共工程建设的劳动者发行的。

  为了给数量庞大失业人口提供就业机会,这两年来德国在全国范围内大兴土木,但是这些参与公共工程建设的工人获得的报酬中的大部分并不是现金,而是一种限期使用的购物票据:由现在全德国唯一合法的工人组织——纳粹党控制下的“劳工阵线”代政府发行的劳动券。

  工人在领到劳动券之后,必须在券上指定的日期之前将劳动券消费掉。不同于普通的货币可以重复使用,劳动券的使用是一次性的,即工人在用劳动券完成消费活动之后,这种劳动券是不可以再次用于消费的。那么为什么商家还愿意接受工人用劳动券来购买商品呢?那是因为海伦娜规定允许企业可以使用劳动券来抵税,而且使用劳动券支付税款时还可以获得九折的税收优惠,等于将劳动券和政府的减税措施直接挂钩,商家自然乐于接受工人使用劳动券来购买商品,有时商店甚至还会给用劳动券付款的工人一定的优惠。

  政府通过税收回笼劳动券后,随即将这些被使用过劳动券注销,从而让劳动券形成完整的闭循环。通过这种循环,海伦娜就将扩大信用规模、公共工程建设、减少失业问题、刺激商品消费、减少企业税负这五个目标有机的结合了起来了。由于每一张新增加的劳动券背后,都对应着新增加的德国工人的劳动,而且这种劳动券只能被一次性消费,所以这种票据在德国国内流转时,并不会带来额外的通货膨胀。

  海伦娜发明的劳动券严格来说并不属于货币,也不被纳入金融系统的资产负债表,但是劳动券确确实实在不需要央行增加黄金和外汇等基础货币的情况下实现了信用扩张,使得这种票据和梅福券共同构成了德国经济复苏的“货币基础”。

  虽然劳动券需要政府动用部分税收来回购并且注销,否则就不能实现完整的循环,劳动券的信用就会出现问题。但是如果没有劳动券带来的经济乘数效应,这部分用来回收劳动券的税收是否还能存在,可能都需要打个大问号。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劳动券”这个名词的提出者其实并不是我们的主角海伦娜,而是是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后来这一概念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阐述中,成为共产主义社会中货币消亡之后进行消费品分配的凭证。不过在海伦娜的设计中,劳动券和马克思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的消费品分配凭证并不相同,虽然海伦娜承认自己确实借鉴了马克思的部分构想。

  海伦娜的劳动券是可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循环的,这点倒是更接近于后世欧元之父罗伯特·蒙代尔大力推崇的消费券,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蒙代尔推崇的消费券相当于政府开着直升机对居民直接撒钱,而海伦娜的劳动券需要工人通过劳动才能换得。

  这是因为海伦娜坚决反对一切不需要劳动就能获得的福利,除非是对于确实没有劳动能力的人群。在海伦娜眼里政府哪怕今天雇人挖个坑,明天再雇人把坑填上,也要坚持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请收藏:https://m.lrxs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