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二十七章大会开幕_二战之钢铁奏鸣曲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理论进行了完善。但直到1967年,第一颗中子星才在英国剑桥大学的卡文迪许实验室被发现。

  中子星是一颗较大质量的恒星在生命末期,经过超新星爆发后,其残余物质的质量超过白矮星的质量上限(倍太阳质量),但又不足以形成黑洞时,在强大的引力作用下形成的高密度天体。面对如此强大的引力,原子之间的电子简并压力已经不足以与之抗衡,于是就连坚固的原子核也被生生压碎了,电子穿入原子核中和核里的质子结合形成中子。由于中子简并压力比电子简并压力更大强大,它会阻止天体的进一步坍塌成黑洞,于是一颗主要由中子构成的致密天体便形成了,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中子星。

  海伦娜之所以要选这个演讲题目,原因有四:第一是切合本次大会“原子核的结构和性质”的主体,第二是承接自己此前“发现”中子的科学成果,第三是回答自己更早之前提出的白矮星质量极限的遗留问题,第四是通过提出双中子星并合的猜想,为爱因斯坦在*********一种可能的验证渠道。

  在演讲的最后,海伦娜还顺便提出了寻找中子星的办法:根据角动量守恒原理,保留了大质量恒星大部分角动量的中子星会在收缩过程中获得极快的自转速度。但是由于中子星的磁轴和其自转轴并不完全重合,从地球上看,中子星磁场旋转所产生的无线电波会形成非常规律的脉冲信号,就像从海轮上看旋转灯塔的光那样一明一暗。

  海伦娜的演讲在理论上显得无懈可击,但是由于预言的中子星密度实在是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所以包括爱因斯坦在内的大部分参会人员虽然人物海伦娜的理论非常新颖,但对宇宙中是否真的存在中子星这样的高密度天体还是持谨慎怀疑的态度。

  然而对于这些争议,海伦娜的内心毫无波动。走下讲台之后后,海伦娜淡定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然后在一秒钟之内便回归到了吃瓜群众的状态。

  请收藏:https://m.lrxs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